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发改委《政府投资条例》将出台 限地方资金使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4/2010 11:23: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酝酿9年,一部限制县级以上政府投资冲动的新规即将走完最后议程。

本报获悉,国家发改委法规司、投资司近期针对 《政府投资条例》(下称《条例》)的修改召开了会议,有14个省市发改委的相关人员参加。8月10日,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对本报称,《条例》争取在今年年内出台。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这是一份收权和增加资金使用关卡的会议。

一位参会人士对本报透露,国家发改委主要是想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多处审批的局面,将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权统一交给发改委系统,此外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一些原来由地方政府负责审批和管理的政府投资项目,也有可能需要提交国家发改委统一审批和管理,“县市级的政府投资权限将会大大缩小”。

中纪委督促

按照资金来源,凡属于使用财政预算内投资资金、各类专项建设基金、国家主权外债资金、其他政府性资金的均属于政府投资。按照投资主体不同,政府投资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

本报了解到,中国每年政府投资占到了全社会投资的10%左右。最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的政府投资规模都在两万亿以上。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扩大,政府投资成为官员腐败、豆腐渣工程、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多发领域。

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起草和出台《条例》是在2001年,至今9年已过。其间,曾出台过多个版本的征求意见稿。2007年,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主持的一次全国座谈会上,甚至有人建议如果《条例》出台困难,可以先在一些地方采取试点的方式。

据了解,目前《条例》征求意见稿脱胎于2006年的版本,于去年年底被国家发改委上报至国务院法制办。

2008年随着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政府投资项目频频出现资金不到位、中央政府资金被挪用等问题,而原本明确投向公益性项目的资金,也被一些地方投向了经营性项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检查、总结中央四万亿投资的相关报告上批示称,“对政府投资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此后,中纪委将《条例》作为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国家发改委尽快出台《条例》。

对地方政府“收权”

相关人士透露说,政府投资条例之所以9年间迟迟不能出台,主要是地方和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对项目的权利分配上一直很难取得一致。

目前,中国对政府投资项目全部实行审批制。其中中央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原则上属于国家发改委,但是在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环保等工程领域,涉及到诸多部委的权限。此外,国家发改委还要对一些涉及 “国家安全、跨区域”等一些较大的地方政府投资工程进行审批。

而对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主要在地方政府,一些规模较小的政府投资工程甚至可以在县市就可以得到审批上马。一些项目即便是在地方,审批的权限也分散在交通、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之间。

“国家发改委一直都希望将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权收回,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农林水利等项目,都需要由国家发改委来统一协调审批。”上述人士称,同时取消县市级和一些地市级政府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将政府投资的职责上移。

对此,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罗松山表示,上收审批权限是一个趋势,“但是如果上收地方省级政府的审批权力是很难的,不然《条例》也不会拖这么久了。”

尽管如此,国家发改委还是做出了妥协,在《条例》中开了个口子,允许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合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以统一下达投资计划的方式代替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批,主要适用于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这一规定意味着,国家发改委可以根据政府投资的具体情况,对中央资金采取“切块打捆”的方式进行审批,在此基础上中央资金和地方政府资金可以打捆下放。2009年,国家发改委在面对“跑部不断”的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这一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从中央相关部委到地方政府,除了在初期审批阶段都争相参与之外,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状况和后期监督则没有落实相关责任。

而在《条例》中,对于审批之后的环节也未做出明确规定。

罗松山表示,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决策不科学,管理和后期监督不明确。如果管理和监督的问题解决不好,每年两万多亿的政府投资还是会出现超预算、乱审批甚至腐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