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对着手上的项目踌躇了很久,3年来他已经投资了八九家清洁科技公司,投资额在七千万美金以上,但这些经验并不能使新的决策更容易些。
“这是一个新的可以取代传统金属加工的退火工艺的技术,这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用在了我国最先进的包括卫星火箭的制造上,可以降低成本90%以上,降低能源消耗95%以上。”邓锋介绍。然而邓锋担心,企业虽然有领先的技术,但是没有政策的支持可能会很难盈利。
这正是很多试图在低碳领域内投资的PE的困惑:技术成熟的前提成立之后,还要在市场推广、盈利时间和政策上进行博弈,而这些都是未知数。
清洁能源融资怪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核心清洁能源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620亿美元。中国以53%的投资增长率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软银赛富执行董事唐鹏飞说:“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已经到了非投不可的时候,不投活不下去了,不是选择投不投,是被选择。”
然而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却极度不平衡。根据Chinaventure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风险投资在清洁能源领域内的投资有明显的细分领域侧重。4年间,太阳能领域发生57起投资,获得投资总额13.4亿美金,投资额占总投资比例的75.8%,风能领域发生22起投资,投资额为3.3亿美金,约占总投资的19%,生物能源共发生6起投资,投资额约5000万美金,占投资总额的2.8%,此外,其他能源共发生8起投资,投资额约4000万美金,占投资总额的2.4%。数据显示,4年间太阳能、风能的投资占清洁能源投资领域95%左右,仅有5%的资金留给了太阳能、风能之外的能源。
据了解,太阳能、风能外,清洁能源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波浪、生物质、核能和地热、地表水的流动等,其中多种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运用。以生物质能和潮汐发电为例,1988年在丹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至今丹麦有130 多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到其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1967年法国建成了第一座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潮汐电站,随后前苏联、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也已建立潮汐发电站。
在中国,非太阳能和风力的清洁能源领域同样拥有成熟技术。2006年末,中国建成第一个生物质能发电厂,用收到的秸秆、木材加工下脚料、树皮等各种生物质能燃料进行发电。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由国家发改委和各省发改委核准的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已有50个,总装机容量超过150万千瓦。1957年中国在山东建成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1978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230万千瓦时,到目前为止,中国正在运行发电的潮汐电站共有8座。
一个现象是,成熟的技术也拿不到投资。摩通资本董事长易子杰介绍,自己曾专门考察过秸秆发电的技术,已有工厂利用该技术发电,但风险投资对于此类项目关注较少。
技术与政策的博弈
“一方面,我们投技术本身,一方面也是投对政府政策的利用。” 唐鹏飞这样来概括风险投资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选择,而北极光创投的邓锋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多技术的投资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7月30日的中国投资沙龙上,邓锋多次向同席的发改委官员表达,希望政府对一些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的愿望。
“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应该可以推广,但是真正大规模推广的确很难,推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是很难承受的。”
据邓锋推算,在早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需求的资金量远远少于技术推广的资金量,技术推广可能是研发的三倍五倍的资金。
发展速度是邓锋担心的另一个方面。邓锋说:“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支持是必须的,消费类的东西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但是在低碳领域上,如果没有一些政府跟市场的结合,或者我们投资人跟政府的结合,可能企业能做起来,但是推动的速度太慢。”
在随后的多次采访中,邓锋坦言,关键是对于企业成长速度的担忧。如果没有政府的推进,企业的发展速度会慢很多。风险投资是有回报期的,如果在回报期内企业不能有良好的发展,“再好的技术也要考虑。”
正因如此,风投需要多一些的耐心。比如青云创投在2008年末,曾领投长春汇能科技,定位于大型绿色储能系统。尽管汇能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直到2009年7月,汇能还没有实现完全商业化,盈利更无从谈起。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