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四方面着力深入市场化改革
在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中,若要化解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中存在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问题,专家建议,应该加快发行节奏,加强主承销商监管和询价机构监控,完善保荐制度。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一周年过后,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监管层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工作,主要针对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中存在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现象。
业内专家建议,化解“三高”应该从发行节奏、主承销商监管、询价机构监控和保荐制度四个方面下手。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相关工作正在酝酿之中,监管层内部现就相关问题展开研讨;第二阶段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三高”问题。
某大型外资资产管理公司首席代表认为,上述“三高”现象是资本市场阶段性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中国老百姓投资渠道及品种过少,选择空间有限;二是中国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投资者“本土化投资”色彩浓厚。
上述首席代表还认为,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应加快发行节奏和加大发行力度,以给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考虑到在审核制背景下保质保量的难度,可将目前的审核制改成注册制。“如果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00家至6000家时,‘三高’现象肯定不复存在。”
东部沿海某询价机构负责人表示,第二阶段改革应该加大对主承销商的监控力度,尤其是对承销过度包装、提供的资料不实等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这位负责人表示,“三高”问题根本就是高发行价的问题,发行价表面上由询价机构决定,但实际上主承销商在其中的影响力最大,往往左右询价机构最终报价。
不过,对于上述询价机构负责人的建议,深圳某券商投行部总经理并不认可。他表示,新股发行时,主承销商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参考价格,最终价格仍由询价机构确定。这位总经理建议,“应加大对询价机构的监控力度,让询价机构对自己的报价进行负责,报低价者一律不让参与申购,报高价者不准放弃申购”,此外,还可以考虑引进存价发行机制——即一次审批后分批同价发行。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三高”问题,必须在制度上下手,要从长远考虑。第二阶段的改革,必须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进行。在具体方面,应改革保荐制度的动力机制,加强保荐人责任意识,对不实行为和提供不实资料者加大惩罚力度。
一个询价机构的“冤情”
桂衍民
谈到高价发行、超募现象,不少个人投资者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询价机构在“搞鬼”,因为最终的发行价是他们定的,个人投资者没有发言权。
然而,今年以来,屡屡破发的新股也让诸多询价机构受伤不浅。一位询价机构负责人私下称,他们年初参与配售的3只新股连续破发,其中一只股票3个月锁定期过后股价还低于发行价20%以上,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不少争议。而争议的结果就是,暂停参与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
统计数据还显示,自2009年7月份IPO重启以来,近两成新股曾让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账面出现浮亏。
作为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的全程参与者,上述询价机构负责人觉得最不能容忍的是,投资者将高价发行和超募全部归罪于询价机构。他反问,今年以来许多询价机构被套,出现账面亏损,询价机构“搞鬼”的好处在哪呢?
而具体到他所在的公司,最终报送的价格,都是综合保荐机构和公司研究部门多方的意见,然后由风控、计财加投管共同开会讨论确定。并不存在如市场所说的询价机构之间报价相互攀高、追高的情况。而在他眼里,保荐机构“搞鬼”的嫌疑比较大,因为保荐机构可以按照超募资金比例获得提成。
而据权威人士证实,目前不少保荐机构在固定保荐承销费基础上,都增加了浮动收费比例——一般按超募金额的5%-8%比例加收。
保荐机构作为上市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在超募之后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提成,保荐机构抬高发行价格的动机岂能不大?同时出现拟上市公司过度包装、隐藏公司缺陷等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前上市公司询价时,询价机构的报价依据主要基于保荐机构和承销商单方面提供的资料。而资料的真实或合理与否则难以知晓。询价机构往往像“瞎子”一样被牵着走,最终报出的价格是在假定保荐机构已经尽职尽责、承销商提供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均真实可靠的前提下给出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如果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提供的报告失真,询价机构报出的高价还应该归咎询价机构吗?
新股发行市场五大趋势显现
投资人与发行人利益趋向平衡
桂衍民
IPO重启一年多以来,出现了“打新”及“炒新”热情降温、询价机构报价趋于理性、首发市盈率回落、超募金额比例呈下降趋势、高价发行后破发风险增加等新特点。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暨IPO重启一年多以来,已有301家公司实现IPO,累计融资4800多亿元。在此期间,新股发行市场呈现五大新趋势:“打新”及“炒新”热情降温、询价机构报价趋于理性、首发市盈率回落、超募金额比例呈下降趋势、高价股发行后破发风险加大。
1、打新、炒新热情降温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新股申购“稳定收益”已不复存在。统计数据显示,上述301只新股中,首日破发的有25只。新股首日破发风险加大导致“打新”资金规模锐减,诸如此前以“参与网上申购”为目的而聚集在一级市场的巨额资金有所减少。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多来,单一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倍数已从去年9月份平均530.9倍大幅降至今年7月份的129倍。
“炒新”热情也在降温。月度统计数据显示,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换手率从去年7月份的80.62%,已降至今年7月份的66.72%。其中,今年2月份一度降至60.84%。此外,新股上市首日震幅变化方面,亦从去年7月份平均70.30%降至今年7月份14.62%。
2、询价机构报价趋于理性
根据Wind统计数据,针对上述301只新股,先后有3095笔机构预测的发行价格,最终发行价低于预测最低价的有1601笔,占全部机构价格预测笔数的51.73%。显示询价机构报价自主性增长。在诸多机构预测的最低发行价格与最终发行价中,前者高出后者幅度最大的股票为当升科技,该股发行前,湘财证券给予它的最低估价高出发行价144.44%。
一位券商类询价机构人士表示,该公司现在参与询价前内部都会事先开会研讨,形成自己估价,不再一味听从其他机构预测。在最终发行价确定后,如果价格高出公司内部研讨而确定的最高价格,他们将不参与网下配售。
3、首发市盈率回落
今年1月底,监管部门在上海召开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上,高市盈率发行现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之一。此会议召开之后,新股发行市盈率连续3个月下降,估值逐渐回归理性。
方正证券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IPO重启一年多以来,新股首发市盈率先逐步走高,在今年1月份之后逐渐下降。按月度统计,首发市盈率自去年40倍逐步攀升,今年1月份达到66.87倍的高峰,之后逐步回落,今年6月份降至45.25倍。
4、超募比例呈下降趋势
Wind数据统计显示,301只新股平均超募72.96%,超募股票占比达97%。其中,超募比例在80%以上的公司有13家,超募比例在50%至80%之间的有244家。值得注意的是,有5只股票出现了少募现象。其中,深圳燃气计划募资21.38亿元,而实际募资才9.04亿元。
以月度为统计周期计算,IPO重启一年以来,首发平均超募比例经历了两次上升和下降:去年7月至今年1月,平均超募比例从27.57%上升至191.53%;1月之后逐步下降,至今年3月份平均超募比例为175.88%;4月份至5月份再次攀升至近一年来最高点——260.78%;之后再次下降,7月份平均超募比例为127.99%。
5、高价股破发频现
与此同时,高价股破发现象频频出现。Wind统计数据显示,上述301只新股中,除了25只新股首日破发之外,还有170只股票上市5日之后出现破发情况。
数据还显示,上市后10日收盘价还低于发行价的有50只。截至2010年7月30日收盘,自IPO重启以来新上市的公司股价尚处于破发状态的还有98只,显然新股破发已成为常态。(证券时报 桂衍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