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的两个重要文件,令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的管道被进一步疏通;“离岸在岸”或已成为中央政府层面共识,香港离岸中心建设向前迈出一大步
7月1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银香港,在香港签署新修订的《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同一时间和场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了《补充合作备忘录》(四),内容核心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此项清算协议的签署,意味着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的管道被进一步疏通。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金管局和央行同意就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安排加强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人民币市场平台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新的里程碑。”
7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首次清晰表态,“上海建在岸人民币市场,香港建离岸人民币中心。沪港可共同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这一表态,不但令此前沪港金融中心“双城记”的舆论争执明朗起来,更令业界猜测,中央政府层面已对香港离岸中心的定位非常肯定。
3月29日,时任央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的苏宁曾公开表示,“支持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这被视为自香港2005年正式提出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以来,央行高层首次公开表达“支持”的态度。至此次清算协议签订,香港离岸中心建设迈出一大步。
提速
清算协议的签署,预示着离岸人民币市场化提速。
根据上述清算协议,香港的银行以后为金融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和提供各类服务,将不再受限制。作为客户的个人和企业之间,则可以通过银行自由进行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特别是企业客户的人民币业务,之前的各类限制都不再存在,兑换、转账的人民币数额不设上限。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截至2010年5月底,香港银行体系人民币存款847亿元,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76家,一直没有真正做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金融机构不能在港设立人民币账户,很难开发足够多的人民币定价的金融产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经济研究部分析员张智威分析说。
7月23日,香港银行公会咨询委员会一位资深委员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清算协议将推动不同形式的人民币金融中介活动陆续出台,令香港人民币业务平台迈上新台阶。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可以开设人民币账户,销售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将在港迎来大发展。”
香港银行业界更为关注的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将因此逐渐市场化。根据清算协议,那些为企业客户办理兑换业务而产生的人民币头寸,参加行可以先不直接与清算行平盘,而与其他参加行平盘。香港汇丰亚太区业务策略及经济顾问梁兆基认为,“此举有助香港银行间人民币市场的形成”,“人民币存款的收益率很快就会出现高涨”。
清算协议还对资本账户有试验性措施,即企业的非贸易人民币兑换将不再设限。“虽然这并不是说央行在港开放了资本账户,但这种尝试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7月2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一位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对于非贸易类人民币兑换的需求,将推动人民币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事实上已经实现可自由兑换。”此央行人士认为。
但是,个人兑换方面,此前每人每日每个账户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上限,并未在清算协议中有所突破。香港银行界此前呼吁的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方式与途径,也未有体现。在前述香港银行公会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看来,这是清算协议的局限所在。
东风渐近
香港方面对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诉求,2010年大大提速。2月25日,香港金管局发给香港银行题为“香港人民币业务的监管原则及操作安排的诠释”的函件,向香港各银行传达了三项“喜讯”:将可经营人民币放贷业务;人民币发债主体将放宽至内地、香港及海外所有企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将由实物贸易领域,延展至服务贸易领域。
此后,金管局游说活动未曾间断。现任总裁陈德霖4月初首度接受内地媒体专访,主推离岸中心概念。前任总裁、已赴任央行的任志刚更借北上任职的便利,推动香港离岸中心。5月中旬,以研究实力超卓闻名的香港金管局研究部,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调研,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是此次调研的焦点议题之一。其间更有央行高层赴粤共商相关议题。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定位成为重大议题。中国央行于2009年底提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这让香港方面感受到了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第一股东风。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得的“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工作会议”学习参考材料,“人民币国际化将从贸易结算货币入手,逐步成为投资货币,进而是储备货币”;“将从周边国家/地区的互换安排入手,进而谋求亚洲区域性货币,最终实现全球范围的国际化。”
与央行的思路相一致的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是香港金管局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思路起点。陈德霖在接受内地媒体专访时表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从步骤来说我们清楚,第一步要把贸易结算真的建立起来……是因为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第二步则是投资工具。“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思路,应已成为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的成型共识。
香港金管局研究部多位人士则认为,另一股“东风”来自CEPA。CEPA项下贸易、旅游等项目引起的、内地与香港之间日益充溢的资金流通,已经对香港银行界产生足够吸引力。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透露,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累计交易额达到706亿元,其中香港结算量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三。
监管调适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经在高层争论人民币个人业务是否在港开放之时,受托进行相关调研。他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对香港来说,贷款业务将是离岸中心建设的突破口。”无贷款则无“中心”。
横亘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人民币业务障碍,“实质是中国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以及人民币的不能自由兑换。”但巴曙松认为,对处于国际化通道的人民币,监管当局对离岸与在岸如何调适,才是最大难题。
对于内地货币当局而言,如何应对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产生的两个汇率水平、两套利率体系,难题不小。“这或许正是央行为什么‘支持’香港发展离岸中心,而‘开始研究’上海发展离岸中心的原因。”央行研究局国际金融处研究员梁猛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5月中旬的调研中,粤港两地人士曾有一次激烈交锋。东莞银监系统人士提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可能加剧毗邻香港的地区地下钱庄、洗钱等人民币非法活动。
对此,香港金管局人士很不认同。他们认为,正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可能将香港市场上银行系统外的人民币,通过香港银行类机构进入离岸交易系统,这反倒是减少洗钱、地下钱庄等非法活动的可操作性方法。“否则,持有双币卡的广东居民到香港刷卡,都可能在两地的收支平衡表上产生不明资金问题。”上述人士说。
这样的交锋,根本上反映的是香港与内地金融业务的竞合。广东省银监局一位负责对接港澳的工作人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一旦香港建成离岸中心,会有很多企业改在隔壁的香港完成企业的金融业务,比如现金管理、应收账户管理、股权和债权融资等,这对本地银行的公司业务将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香港监管当局同样面对平衡难题。比如,是否要针对人民币兑换进行单独监管。“金管局不对香港银行的本地货币兑换进行实时监管,但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无法形成对冲补偿机制。本地银行则要自主流动性、汇率、利率等风险因素。各方还必须符合现有的外汇法制。”前述香港金管局研究部负责人也说不易。
陈德霖在相关记者会上表示,企业兑换人民币虽然不存在上限,但并不代表“不存在限制”,银行会根据企业客户的具体情况以及银行人民币头寸的管理情况,“评估”兑换金额。香港货币当局对监管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