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电影产业高烧难赚钱 一月25部扎堆上映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7/2010 02:46:00   来源:华夏时报

  

25部影片决战今年6月档,市场竞争白热化程度堪比贺岁档,但赚到钱的影片寥寥无几。而这种天天有新片的密集上映很可能在7月继续。电影制作投资的集体高烧造就了票房的整体繁荣,却难掩单片回报率低的困境。

双重挤压下的亏损

往年电影市场淡季的6月,在今年却涌入了25部影片,平均一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

据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超过50亿元,前5个月的票房突破了40亿元,可见6月的票房贡献至少在6亿到7亿,比往年同期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与整体繁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6月份无一部影片票房过亿,上半年票房唯一过亿的影片《波斯王子》还是5月份上映的。6月份除了两三部电影赚到钱外,90%的影片以亏本或远低于预期的票房成绩收场。

“6月票房受到了双重挤压。世界杯赛事时间正好与影院的黄金时间段重合,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影片上映密度过大,导致了单片收入低。”新影联院线副总裁高军对《华夏时报》表示,6月上映的影片类型多样,有国外大片、谍战片、动漫大片、情感喜剧、文艺片等,观众由此被多个渠道分流。最终,6月票房只能算是偶有亮点,而之前呼声较高的几部大片成绩均不尽如人意。周润发、巩俐的《谍海风云》和成龙的《功夫梦》票房均在3000万元,李连杰的《海洋天堂》在10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好莱坞大片如《玩具总动员3》、《罗宾汉》首周票房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摇摆的婚约》甚至只拿到500万元票房便匆匆下线。

高军所说的“偶有亮点”是指《人在囧途》和《异度公寓》两部影片。前者的制作成本是800万元,票房收获3700万元;后者300万元的制作成本拿到了1900万元票房。按照业内票房达到成本2.5倍开始盈利的计算方法,两部影片都赚钱了。

《人在囧途》的突出重围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5月的《叶问2》之后出现了一个小空档,没有重量级影片接力,6月初上映的《人在囧途》就充当了接力者的角色,避开了之后密集而来的各路大片,加上内容和表演颇具喜感,最终赢得了不错的票房。《异度公寓》则是作为唯一的惊悚片赢得市场。

“目前大家对6月档期的解读有些牵强,甚至是误区。”高军说,往年6月基本属于主旋律影片,而现在被界定为是暑期档的前半段。但真正的暑期档应该是7月10日到8月底,以学生放假为参照。“6月实质为五一黄金周过后的一个调整回落期。”

投资泡沫汹涌

高密度排映的源头是高密度的电影投拍。

据悉,仅今年5月到电影局备案公示的电影就高达189部,这个数据接近去年全国电影投拍总量的一半,是2005年全年影片总量的两倍。而激发投资者热情的是不断高涨的票房。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达46亿元,比2009年上半年增长了80%。

“这一轮电影投资是集体高烧。现在已有部分投资者在压缩投资规模和数量,等这一轮的泡沫挤出去了再出手。”高军说。

至于泡沫的成因,高军认为比较复杂。按数量来计算,中国已经是排名世界第三的电影制作大国,紧随印度和美国之后;但质量却有待提高。一些影片进入了以“投资规模和演职阵营”为首要市场卖点的误区。知名导演尤小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艺术作品是经济行业中的一个特殊产品,应当对它做综合性评估,而不是只盯着明星演员,这个便宜往往很难占到。“我国现阶段的明星制并不成熟,经纪公司也不成熟,演员的片酬已经高到天上去了。新演员的推出机制并不良性。大家一拥而上的结果就是制作量远远大于播映需求。”

“真正聪明的投资应该是追求一个合理的性价比。”高军说,同等的钱,如果能搭建一个合理的投资框架,用在一个制作的最优组合,才是划算买卖,而不是一味追求大投资。比如,投资6000万元的《叶问2》票房过2亿元,而投资9000万元的《东风雨》最终只获得3000万元票房,这样的倒挂现象值得深思。

一窝蜂地抢档期也是自找麻烦,一些中小投资的影片、文艺片更是如此。6月,三部生活情感片《香奈尔的秘密情史》、《摇摆的婚约》、《活该你单身》基本在同一周集中上映,首周票房都低于千万;之后三部影片就遇上了《罗宾汉》等大片和世界杯开幕,最终惨淡收场。

但无奈的是,大多数影片在商业院线之外,还很难找到其他播映渠道。一些已建成的为年轻导演和文艺片提供专门排映的影院还未真正发挥作用。

除了影院,更多的收益渠道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价值。高军说,目前除了电影的网络版权看涨之外,音响版权、电视播映权等在电影消费中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市场的完善依然“在路上”。

高军预计,经过了6月的走低,一些处在泡沫中的投资方将黯然离场,市场有望进入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