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0余万人的浙南县城青田,有100多家西餐馆,还有数不胜数的咖啡馆,这以前是在罗马尼亚做生意的青田侨商林万荣和华侨朋友聊生意的主要场所。
青田是著名的侨乡,目前青田海外华侨高达23万人,约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主要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危机对青田侨商的冲击很大。如今他们很少去这些场所,也很少谈起生意上的事。“现在华侨都很低调,亏了钱的不愿说,赚了钱的不多说。”林万荣说。
一些华侨尝试回国寻找机会,青田也出台了吸引华侨回乡投资的政策,青田2008年做出发展华侨总部经济的决策,2009年开始推行,立足于唤醒沉睡的回流资金。这个项目今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真的很难回来。”林万荣说。
侨资归乡
“打击非常大。”林万荣说。金融危机前,他每年要出口100多个集装箱的牛仔裤,销售额七八千万元,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足够货物周转。
2008年,林万荣出口100多个集装箱,销售了30多个,仓库面积倍增至3000多平方米。2009年,他出口30余个集装箱。今年上半年,他出口的集装箱量减至10多个。“2008年的库存还没消化完。”
林万荣说,目前五六千青田人在罗马尼亚做生意,其中90%的人不赚钱。去年当地“中国商品批发市场”被强制拆迁,外交部、大使馆介入也未得到解决,1500个青田商铺投资付之东流。今年,罗马尼亚红龙市场起火,青田侨商损失严重,“钱烧进去了不少。”
林万荣说,现在市场里经常有警察来检查,“敲竹杠”比以前多了。开车在路上,也时有被警察拦车查证,给个10美元的“买酒钱”。他说,碍于回国没面子,一些华商在勉强支撑生意,或者去其他国家寻找机会,或者转行开起餐馆。
目前,林万荣设在青田的牛仔裤厂,职工人数从最多时的500多人,降至目前100余人。
最新发布的《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2009年恢复增长到3.9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大约56%;但较之2007年的3.7万亿美元水平,仅微涨5%。同时,华商企业的盈利比金融危机之前明显减少,2009年的利润平均增长率出现了37%的巨大降幅。
“海外市场持续惨淡经营,一些华侨试图回国寻找商机,比如开个西餐馆什么的。”林万荣说。
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年末外汇存款达6.83亿美元,人民币存款217.59亿元。另外一种盛行说法是,青田在外经商华侨资产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投资迷茫
在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华侨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回国发展,但他们很快发现,国内并非是他们的投资乐园。林万荣说,青田侨资在国内很难利用起来,“手里拿着几千万元的人不在少数,但不知回国往哪里投。”
在青田华侨中,有十六七万人从事贸易、零售、餐饮,文化层次相对偏低。林万荣说,由于常年在外,许多华侨对国内不甚了解,再加上长期从事最基本的商品贸易,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回国之后如何发展是华侨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青田县侨办主任徐向春说,2008年后,青田华侨回国投资明显增多,他们喜欢“短平快”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买房、建房、开矿、建水电站等领域。“很多青田华侨,在上海、杭州、丽水等地买了房子,少则几套,多则几十套。”在华侨眼里,买房子就等同于办实业。
“买房子的赚大钱,反而办厂、造房子、开矿的,多以亏钱收场。”林万荣说。
一家青田华侨服装企业,生产成本每件为120元。2008年金融危机后,市场瞬息变化令其措手不及。迫于国内原材料、工资支付压力,最后该华侨不得不以40元/件的价格在国外甩货。像这样的华侨企业,在青田侨商中有不少。
林万荣说,一些华侨回国开发房产,因其资金有限,便以高息为代价募集资金。在房地产调控中,一些开发商经受不住“颠簸”,最后破产。“受伤害最大的是华侨,有的甚至血本无归,好一点的还能拿回几套房子。”同样,在异地开矿、建水电站的成功者也屈指可数。
一次次的失败,令华侨不敢轻易踏步。徐向春表示,一些华侨也在积极寻找商机,向非洲、阿拉伯地区发展,今年几个青田华侨就在伊朗租了商铺,准备开店。但也有一些华侨,他们回国后没事可干,账户上的几千万元存款已经几年未动了。“现在华侨投资非常理智,观察等待机会的人比较多。”
“一些华侨,穿着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思想还停留在贸易层面,想把他们多年辛苦积攒的钱,用来投资实体企业谈何容易。”一位在上海发展的青田侨商说。之前他多次向华侨筹集资金,结果他们不是利息高,就是问这问那,一副很不放心的样子。如今,他索性向基金、投行“要钱”。
实业难进
林万荣说,要让华侨们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太难。
作为青田华侨总部经济首批签约项目负责人,林万荣和王丽雄的心态表现各异,林为投资发展发愁,而王则为融资焦虑。
王丽雄多次强调,只要一个老板愿意出资1000万元,他就能把植物添加剂“节油宝”企业办起来。1000万元,对当地华侨来说不算多。一个老华侨笑言,你在大街上随便抓一把,就有一个人存款过千万元。1000万元,也就相当于一套豪宅价格。
王丽雄感叹说,在亲戚朋友中,存款上千万元的不在少数,包括他的几个华侨舅舅。他曾多次游说他们投资,但他们对实体企业不感兴趣,也不相信“节油宝”高科技产品,反过头来还劝说他:“没有这么好的便宜会被你捡到的,你肯定是被人家骗了。”
林万荣说,国家出台新36条鼓励民间投资,但其高门槛令侨资望而却步。“在青田,5000万元以下存款的华侨居多,资产上亿的主要是那些打拼了十几年的老华侨。撇开观念、管理、技术水平不说,这点侨资还不够一个项目挤牙缝,又怎么可能进入垄断行业。”
“本地人办厂的意识不强,大部分侨资流向三产,这种状况很难改变。”青田县经贸局副局长张祖康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田的工业主要依赖招商引资,如今85%的企业从温州等地引进。去年,青田工业产值200多亿元,85%是引资企业创造的。张祖康说,现在青田有点规模的华侨企业只有3家,其中就包括林万荣的牛仔裤厂,一些侨资企业破产关闭不少。
按照规划,今后5年青田将投资50亿元,开发5000亩工业用地,续造500亿元工业产值。
理想与现实
“这么多钱,不应该放在银行里睡大觉。”青田华侨总部经济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吕伟杰说,去年以来,青田县开始推出“华侨总部经济”工程,借此引导侨资回流、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青田县委常委、县统战部部长、华侨总部经济指挥部总指挥廖宝云说,打造“华侨总部经济”,要利用青田华侨优势,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同时把企业总部设在青田,将“青田人经济”转变为“青田经济”。
廖宝云说,青田华侨总部经济于2008年提出,2009年正式立项,今年将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去年,华侨总部经济大楼首批签约项目30个,意向总投资12.85亿元。侨乡青田,因此入选为浙江5个区域块状经济典型。
尽管如此,林万荣还是感叹说,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位在上海发展的不愿具名的青田华侨尽管去年已经签了意向书,但依然犹豫,“在青田找个大学生都很困难,我怎么可能会把总部迁过去呢?”不过,他看到青田植被丰厚优势,希望在青田建立生产基地,但与青田官方将生产基地外迁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一位也不愿具名的青田华侨说,总部经济只是政府一厢情愿。他说,夫妻在家里就能商量解决的事情,为何要搞个豪华办公室坐在里面;另外侨资难以落地,主要是侨商自身问题,以及宏观政策引导不力所致,这不是一个县级政府所能解决的。
青田还提出“金融强县”战略,中国银行青田支行已成为浙江四大县级支行之一。上月初,中国建设银行发起成立“青田建信华侨村镇银行”,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不乏侨商资本。
一位华侨说,青田华侨对投资金融业渴望已久,仅有的几家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解决民资出路。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三四年前,青田华侨曾组织成立“华侨信用联社”,后来被青田县信用联社“收购”了,究其原因是受阻国家金融政策,但当地官员的说法是“经营不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