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的意义
文 / 刘 戈
在5月份接连出现的若干起“罢工”事件中,广州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工人罢工尤为引人注目。200多名身着白衣白裤、头戴印有Honda字样红色帽子的工人或站或坐的画面让我们既觉得熟悉,又觉得陌生。我们经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但那是在别的国家。
目前“罢工”二字见诸媒体,依然需要被加上引号。这显示出这种以集体停止工作作为谈判筹码的方式,依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1982年的宪法,删去了公民有罢工权利的内容。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同时我国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2月28日批准通过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公约的第8条第4项规定劳动者“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这项权利”,要求缔约国尊重劳动者的罢工权。
也就是说,中国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承认“罢工”的合法性,但已经默认了“罢工”行为的客观存在和其合法性。此前,事实上的“罢工”行为是一直存在的,但这些行为大多发生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各种不同类型的“罢工”行为不是单纯的劳资矛盾,这些罢工都并不够典型。
典型性罢工挑战企业管理
但反观以本田事件为代表的多起罢工事件中,罢工的主体是完全没有历史遗留的外资或民营企业职工,罢工的诉求是单纯的经济诉求而不是政治诉求。在未来,通过“罢工”争取提高薪酬和形成合理薪酬制度的方式将日渐增多。对于中国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这将可能是他们今后面临的一个日常性的管理难题。
罢工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没有罢工就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但在和一些企业老板及经济学家的交谈中,我发现大部分老板和不少专家都明确地表示出对罢工的恐惧,其反对罢工合法化态度之坚决超出了我的想像。在他们看来,罢工是集体违约,集体敲竹杠,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毒瘤。
罢工作为一项国际人权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欧洲社会宪章》规定:“在权利冲突的情况下,工人和雇主只要遵守由以前所达成的集体协议所派生出来的义务,就享有采取集体行动的权利,包括罢工的权利。”即使在自由市场经济观念最深入人心的美国,也早就承认了罢工的合法性,并有多项法律保障罢工者和组织罢工的工会的权益。
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罢工与反罢工的较量之后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罢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却在客观上对缓解劳资矛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起到了推进作用。
而政府也认识到,罢工作为一种谈判机制,可以有效地化解劳资矛盾,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使员工的不满情绪有一个释放渠道。同时,使政府可以敏锐地发现经济运行和社会政策方面蕴藏的矛盾,及早解决,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西方国家政府早已摒弃了以前大多站在雇主方面的立场选择,而站在中立和仲裁者的位置上,成为罢工的调解人而不是利益相关方。
不管愿不愿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面对职工的集体利益诉求,这对从来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棘手的新课题。对此,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尽早结束工会长期“虚置”的状况,让工会真正成为员工的代言人而不只是企业的福利和业余文化的组织部门,这样管理层和员工才能够真正保持顺畅的沟通机制。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会
工会作用的缺位,将不得不使员工的利益诉求转入地下。而矛盾必将以极端激烈的方式爆发,通钢事件、富士康的十二连跳都是非常明显的案例。
罢工的意义在于,员工真正持有谈判的筹码,没有筹码的谈判就不是真正的谈判。允许罢工的存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罢工的意义和作用恰恰是为了减少罢工的产生。当企业认识到员工持有这张筹码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在人性化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而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罢工权的确立也可以减少怠工现象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几乎是在劳资地位完全一边倒的情况下完成成长和壮大的。企业家采取哪种方式管理企业,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喜好。员工或者是被监督、被压榨的对象,或者是被激励鼓舞的对象,或者兼而有之,但员工从来没有像客户那样获得平等的讨价还价的权利。罢工的合法化、常态化可能,将不得不让企业重新思考并调整管理模式。
2010年4月27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在大会致辞中提到并阐述了“体面劳动”的理念。“体面劳动”是指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而不赋予员工罢工的权利,协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也就谈不上什么体面劳动。
尽管我们无法判断罢工权明确合法化的时间表,但罢工行为事实上被容忍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其被模仿的速度和范围将迅速加大,政府也必将采取超脱的姿态来面对罢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把面对罢工作为其内部危机的应急机制提到日程上来,以承认罢工的正当性为起点,以尽量避免罢工事件的发生为目标而改进管理。管理
(本文作者系央视经济频道《今日观察》评论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