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华夏三年三大步:每个关键点的决策都很重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5/2010 07:35:00   来源: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滕晓萌/文

一位从业7年的基金经理认为无论对于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分化都是从2007年开始

也许不仅仅是巧合,中信证券争分夺秒收购华夏基金、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华夏单一股东的3年,正是华夏基金成立以来发展最快、最终获得业界领袖地位的3年。

2006年,中信证券从北京国资公司接手第一笔华夏股权时,华夏基金虽然也是“老十家“之一,但是和其他基金公司相比,并未显露出独特优势。

那一年年末的基金公司规模排名是:嘉实、南方、华夏。华夏基金比领头羊嘉实少100多亿。

而从2005年底开始接手华夏大盘的王亚伟,2006年末虽然已经成为公司的旗帜基金,但是在所有股基中只排名第九。排在他前面的包括景顺长城的李学文、上投摩根的孙延群和吕俊、泰达荷银的刘青山、汇添富的庞飒、富国的陈戈和兴业的王晓明。

3年之后,华夏以2649亿的公募资产规模,排名所有基金公司第一,几乎等于嘉实和南方两位老对手的资产规模之和。

而王亚伟更是创下了“最牛基金经理”的名号,他的老对手中,李学文、吕俊“公转私”、孙延群病逝,刘青山、陈戈、王晓明虽然依然获得业界认同,甚至被一些同业认为实际能力强于王亚伟,但是在一般投资者心目中,与王亚伟知名度的差距越拉越大。

“其实基金公司快速发展也不过这几年。”一位别家基金公司高管谈到华夏时感叹,“每一个关键点的决策都很重要。”

2007:扩张大潮下的生逢其时

实际上,王亚伟在2005年底重新得到重用的一个背景是,公司投研乏人。和他一起参与过华夏基金创建的明星基金经理江晖,2004年从总经理助理任上转投湘财合丰;公司元老、主管投研的副总戴勇毅,2005年8月转投新成立的工银瑞信。

而张益驰、孙建冬、石波等一批基金经理,虽然当时已经加入公司,却都还羽翼未丰,在公司中难挑大梁。

2005年底,王亚伟出任华夏大盘基金经理;2006年,刘文动加盟华夏基金。此后3年对华夏投研影响最重要的两个人相遇。

2006年末,当业界总结当年基金业绩成败时,对于汇改启动的银行股行情把握,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大盘蓝筹股,从来就不是王亚伟的投资强项。

2006年11月,华夏大盘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通过《关于明确大盘股定义并相应修改基金合同的议案》,将大盘股的定义,从不低于新华富时中国A200指数的最低市值规模,修改为总市值不低于15亿元。擅长重组题材股的王亚伟终获空间。

2007年,华夏大盘气势如虹。在大牛市中获得226%的净值增长率,是同期上证综指涨幅的2.33倍。王亚伟一战成名。

2007年的大牛市,令基金公司在一般投资者心目中声名鹊起,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在之前的熊市中,投资者根本就不接受基金投资,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认知度也很低。”一位从业7年基金经理回忆说。他认为无论对于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分化都是从2007年开始。

然而此时,嘉实、南方等老牌基金公司,却遇到了麻烦。

2007年,嘉实当时最明星的基金经理、总经理助理赵军“公转私”,主管投研的副总窦玉明开始萌生去意。由于对市场判断不准,嘉实业绩大幅下滑。

而南方基金的人员变动更加频繁,2005年,投资总监李旭利离职;2006年,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陈礼华离职。在基金公司业绩最重要的时候,南方基金投研无大将。

2007年末,在强大的业绩支撑下,华夏基金成功超越南方和嘉实,规模扩张到1700亿。

  


  

2008年:潮水退去

但是2007年,份额扩张最凶猛的基金公司不是华夏,而是博时。

2007年下半年,在股市和基金都超预期狂热,仅仅通过发新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基金产品的需求。以博时为首的基金公司,开始大比例分红、份额拆分、封转开,通过种种持续营销活动,来扩大规模。

当时的媒体统计显示,当年博时进行了8次分红销售,大成7次、嘉实6次、华安6次、融通6次。

2007年第四季度,博时的管理规模一度达到2000亿。

“当时范总在这件事情上面很冷静,我们一次分红销售都没有过。”一位华夏基金人士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2007年通过分红扩张业绩的公司在2008年尝到苦果。由于大量新的份额都在5000点以上建仓,基金业绩一落千丈。而博时等公司的激进做法,此后也多次被业内检讨,认为对投资者不够负责任。

由于对于熊市判断较为准确,华夏旗下大部分基金在那一年保持了行业前1/2的位置。王亚伟的华夏大盘获得股基亚军。

2008年,熊市下华夏基金份额冲过2000亿,奠定了中国最大基金公司地位。

2009年:王亚伟效应

经过2007年、2008年牛熊转换后,王亚伟正式成为中国资产管理界一个神话,被封为“最牛基金经理”。而在其他基金公司看来,华夏以王亚伟为标识的市场策略,在这一年终于修成正果。

“我们当时才发现,华夏的策略很明确,就是通过培养一只明星基金、打造一个明星基金经理,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从而带动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一位别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总监表示。华夏的成功模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行业投研建设和市场策略。所有基金公司都只有两个选择:或者在短期内打造一只旗帜基金,并通过一切手段宣传其短期业绩,此后再封住这只基金发新产品:或者一个明星经理都不宣传,只保平均业绩不差。

“王亚伟对于重组题材的把握,更容易得到一般中小投资者追捧。”前述市场总监抱怨说,“大部分公募基金经理都是配置型的,他们的重仓股很难在二级市场上获得那么大的反响。”

中小投资人的认可给华夏的市场推广带来了广阔空间。一位别家基金公司的渠道经理表示,华夏是目前唯一有能力与渠道谈判的公司。2009年,华夏仅发出两只新产品,在并未做大规模营销情况下,沪深300指数基金获得247亿份认购,华夏盛世获得180亿份认购。

“连沪深300这种家家都差不多的产品,都能有这样的市场反响,除了王亚伟效应拉动外,不可能有别的原因了。”前述市场总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