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马红漫: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决定股市熊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2/2010 08:52:00   来源:东方早报

  

6月29日,A股沪指接连击穿2500点、2481点两大关口,指数创近14个月来新低,跌幅达4.27%;深成指跌破万点大关,创业板指数创出新低。两市个股呈现普跌走势,跌停个股接近40只。受到A股走势影响,亚太欧美股市全线下跌,道指和恒指纷纷跌破整数关口,全球股市可谓遭遇了一个“黑色星期二”。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股市下跌始于A股,但外盘的跟跌又反过来导致周三A股的低开低走,各大股市间俨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历史上“股灾”运行的惯例看,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很容易持续下去,直至非理性杀跌全面爆发。在笔者看来,当下市场处于过度悲观之中,调控部门须尽快重树投资者信心,以此避免金融市场风险的蔓延。

以笔者的观察而言,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两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二、实现产业结构由代工制造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这是“上下”各方已然达成的共识,市场各方也无分歧。市场的真正分歧在于转型能否成功,究竟何时能够成功。在一些悲观的研究机构看来,如果从最坏的市场预期角度出发,即假如中国经济转型最终没有能够实现,那就意味着旧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崩溃,资本市场必然失去长期上涨的动力,因此每次行情反弹都是出货的机会,是为股市弱势下跌的根本原因所在。

事实上,以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变革时机而言,这样极度悲观的担忧并无必要。

从海外市场发展历史看,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无一例外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型过程,而最终的结果均是转型成功。就以香港为例,从1950年到1980年,依靠廉价土地和工资为竞争要素,香港借以维持的是出口主导的制造业增长模式。在经历了近30年的制造业繁荣期后,自198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体内部萌发出转型的驱动力,并在之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成功转型,确立了以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比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中国内地当下的经济实力与发展环境要更加优越。举个简单的例子,面对次贷危机的全球肆虐,中国调控部门能够断然拿出4万亿元投资资金应对危机,并率先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实现企稳复苏。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调控部门同样高度重视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集中社会资源与力量推动和顺应经济转型,那么内地经济转型的速度甚至可能快于香港地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转型会一帆风顺,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内地的经济模式与其他经济体不同,内地经济发展始于计划经济模式,至今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由此,以经济转型的巨大体制性难度而言,仅仅依靠立足于细枝末节、查漏补缺式的政策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改革开放是对旧有计划经济模式的颠覆性改革,那么当下中国内地的经济体制同样需要再来一场颠覆性的改革:

在市场领域,调控部门需要全盘清理任何阻碍市场创新力发展的障碍,比如真正全面开放民营资本的准入制度,打破对国有垄断领域的进入篱藩。

在社会领域方面,必须要全面提升公众的社会福利待遇,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劳工话语权力、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能力等。

在上述基础上,辅之以市场化的财富引导措施,即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让利于企业、让利于公众,实现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国。如果这三项政策措施均能够取得整体突破性进展,那么实现经济转型目标就不再遥远了。

以当下股市羸弱的投资心态而言,单靠短期的救市政策已经无济于事,但这恰恰意味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优化的变革措施必须全面推进,否则中国股市将难言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