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还是不动?对决策层来说,依旧是一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6月11日公布的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仍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不存在滞涨”。不过,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让这种“确定性”开始弱化,也让中国已经启动的信贷控制,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紧缩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或将成为决定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V型复苏结束?
几乎只是一夜间,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开始取代了此前“过热”的论断,内外夹击的局势又一次将经济下行的阴霾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指标,5月CPI同比上涨3.1%,尽管这一数据超过了全年设定的3%的目标,不过市场一致认为这个涨幅较为正常,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算大。
数据同时还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比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同时回落的还有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对于市场此前担忧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不存在滞涨的可能性”。
官方对工业增速回落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六大高载能行业增速回落比较快,二是去年基数的影响。因此,“工业尽管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正常区间。”
虽然总体上经济数据仍然较为平稳,但下滑的隐忧时隐时现,来自市场更多坚持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在一季度达到高峰,目前高峰已经过去,下半年将维持波动下行的走势。
安信证券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目前企业盈利的峰值已经出现,他们认为近日公布的工业增加值与固定投资下滑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考虑到地产新政对投资的影响尚未显现,而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以及全球去产能化继续压制着贸易顺差的事实,我们认为中国经济V型复苏已经结束。”安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称。
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表示,中短期内的经济走势仍然取决于政策取向及外围大环境,但是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的政策回旋余地很大。
外部风险加剧
近日,坏消息从美国、欧洲方面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虽然对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还存有争议,不过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似乎正在提高。
“中国经济没有二次探底的风险,但是其他经济体是有二次探底风险的。”6月10日,世界银行在发布更新版的《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后,其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做出上述表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注意最近公布的美国私人部门就业率在下降,他一直将这个指标看成判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一个关键数据。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方面5月份与4月份相比,各行业就业情况有所分化,尤其私人服务业新增就业大幅下降,由此开始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
“这个数据的下降就说明美国最近几个季度恢复增长,主要不是靠内生性需求的增长,而是靠出口、政府补贴、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推动的外生性需求,如果刺激外生性需求的动力衰减,而内生性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宏观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陈东琪表示。
欧洲方面的坏消息也一个接一个。5月份,除了工业信心指数略有上升外,经济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服务业信心指数都出现了下滑。世界银行6月10日在报告中同时还提醒说,虽然世界经济复苏不断地往前推进,但是欧洲债务危机给中期的可持续增长的道路制造出新的障碍。
对于这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市场人士将其与刚刚平息的次贷危机相提并论,而且悲观者还认为其延续性的影响还有可能会比次贷危机更严重。
相比于一年多前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发达国家因为面临着高赤字,高债务的现状,财税货币空间选择的工具变小,可以用的子弹大大不如以前,因此比第一次次贷危机面临的风险更大。
而且陈东琪还表示如果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那么美国对目前欧债危机态度和去年迎战次贷危机的态度肯定会不一样。“美国对欧债危机带来的二次探底有可能采取的是‘少作为’做法,因为欧债危机可以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也有利于资本流入,美国发债环境更好,在欧美经济竞争中获得相对增长优势。”
尽管市场方面对不断升级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欧洲财政紧缩的担忧开始加重,不过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却认为,欧洲的坏消息对中国来说并不一定是坏消息。“欧元区经济走弱有助于中国经济避免最坏的情况:过热。中国卷入疲弱的欧元以及欧元区经济的方式主要为通过贸易及直接对外投资等实体经济渠道。由于中国尚未开放资本账户,且保持着巨大的收支盈余,金融市场的传导对中国影响甚微。”王庆表示。
政策进入观望期
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或将成为决定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尽管官方表示中国经济仍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不存在滞涨”,不过对通胀失控、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的担心决策层一刻也没有放松。
而外部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大更给全球经济未来的前景蒙上阴影,由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外部环境阴霾不散而且加重的态势使管理层更谨慎。
内外夹击下,政策调整再次陷入两难境地。“现在关键是要掌握好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如果出现偏差,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调控过度,将会出现经济滑坡的现象,如果调控不到位,也会有泡沫产生,所以关键是掌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陈东琪表示。
高盛亚洲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乔虹认为,下半年的政策立场将主要取决于未来的总需求和通胀前景,决策层可能会采取“观望”态度,但短期内放松现有紧缩政策的可能性较小。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建议目前监管层应该密切观察,相机而动,暂不宜出台更多调控政策。
“6-7月紧缩仍是主导方向;8-9月将是政策真空期,10-12月政策将开始转向期。”华泰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磊为未来几个月的政策走向画出了一幅路线图。
陈东琪也提醒说,未来的政策的出台要避免过激过快,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因为过度刺激经济引起的过快增长会使资源价格过快增长,而中国又是资源依赖型国家,这样会强化卖方控制,资源需求方的成本会提高,高资源价格又推动高通胀,而且因为加工国家净福利流失,高增长难以持续。”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