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创新引领衍生品市场新一轮蜕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9/2010 08:46: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商品期货基础稳固,金融期货破茧而出,全球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场内衍生品市场如何突围备受关注。28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七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创新将成为国内衍生品市场新一轮突破的“利器”。其中,期货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期货公司开展境外期货代理业务以及引入商品期市QFII等手段,将是推动商品期货新一轮增长的“催化剂”。

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事实证明,监管部门在积极应对危机、维护平稳运行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成功上市了23个期货品种、200多个合约。除原油外,国际市场上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在我国都已上市,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和化工等诸多产业领域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伴随着新品种不断上市,国内期市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例,2009年上海期市以成交4.35亿手、同比增幅高达210%的成绩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交易所行列。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指出,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基础更加夯实,上期所在国内外衍生品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数据显示,目前上期所法人开户数已达28585户,较2007年翻了一番。国内产量居前的大型有色金属生产企业都普遍参与上海期市的套期保值交易。以2009年为例,国内铜、铝、锌的冶炼、加工和贸易企业在上期所套期保值交易总量分别相当于同期国内铜、铝、锌产量的71.14%、21.14%和26.48%。

据介绍,目前期货市场客户保证金突破1200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00万户。经过这些年的规范治理,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服务实体产业的能力也正日益提升。

创新工具层出不穷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指出,2009年我国商品期市成交量达到2500亿手,是2005年2.7倍,过去四年连续出现爆发性增长。但是,无论从质量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与欧美国家地区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国内期货市场仍然属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关键时段。

期货市场如何实现新一轮突破,是摆在监管者、交易所和行业专家面前的现实问题。可喜的是,从本次衍生品大会上传出信息,诸多创新手段有望相继推出,从而为衍生品行业的新一轮发展吹来“东风”。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透露,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深入推进期货公司分类监管,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导向扶优限劣,支持优质期货公司做优做强,推动期货行业市场化整合。适时开展期货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研究开展境外期货代理业务。

上期所将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东风,迎来新一轮创新机遇。上海市政府支持上期所有序推出原油等能源化工期货品种上市;推出铜、铝等期权类产品,开发商品指数期货;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引入海外投资者参与上海期货市场交易,积极探索期货市场引入合格机构投资者等手段,将为上海期市注入新的活力。

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认为,国内商品期市基础扎实,未来几年,创新将成为其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发展空间巨大

股指期货上市是否会分流商品期货资金,并抑制商品期货进一步发展,一度令市场担忧。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品期货将和金融期货共同成长,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罗旭峰指出,期货行业是一个风险管理行业,行业的成长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密切,未来几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动荡格局,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对于商品期货市场而言,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以看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界对衍生品市场的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商品期货对于企业活动和产业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企业都积极利用商品期货进行避险,”罗旭峰说,“随着国内衍生品创新工具的不断推出,很多高端人才将进入期货市场,大型机构的资金会不断涌入,从而推动商品期货市场再上一个台阶”。

专家同时提醒,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推出,一定要和金融监管相匹配,以防止衍生品市场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