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专家建议用“中国因素”影响“中国价格”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8/2010 07:34: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是资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有一些资源的出口大国。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中声音却不够“洪亮”。专家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我国议价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必须大力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

  灵活运用“需求”因素争取定价话语权

  我国已是最大的铜和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世界金属统计》显示,我国铜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1990年7%上升至2008年达28%;我国年进口铁矿石量从1979年的738万吨,迅速增长到目前的4亿多吨;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1/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石油、有色金属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用量不断提升。据海关统计,今年前6个月累计,全国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29.3%,煤炭、铜、铝、锌等进口量更是成倍增长。进入2季度以后,石油、橡胶进口增幅也达到了两位数。

  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指出,中国进口采购急剧减少是金属价格最大的风险,但目前尚无此迹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我国在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定价中话语权显得太少。湘财祈年期货首席经济师刘仲元表示,尽管目前国际资源市场上“卖方”市场的状况还很难改变,但是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还是可以在国际交易中,灵活运用“需求”因素,积极争取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主导权。

  刘仲元建议,我国企业在购买大宗商品时要“抱团出海”,采用集体订单的形式,加大自己的议价权;我国政府则要甘当“幕后英雄”,让行业协会与企业冲在最前面,进行价格谈判,政府做好政策服务,适时抛出国家筹码;尽快花大力气建立起国内和海外的商业营销网格体系,掌握营销渠道的自主性,逐步减轻以致最终消除对西方营销体系与渠道的依赖。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专家团专家陈克新表示,事实上,在国际大背景不景气的情况下,正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所导致的较多购买,才拯救了一度陷入疲软困境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避免了崩溃前景。

  刘仲元认为,国际卖家一边在渲染“中国需求”的“可怕”,一边在与中国的交易中大把“吸金”,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舆论引导上,我国应适度宣传自身对国际市场所做的贡献,改变中国在国际定价中的弱势形象。同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发布有关大宗商品的饱和信息,让企业在购进资源的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主导权。

  

  

  

  • 1
  • 2
  • 3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