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将在未来等待市场情况好转后,再落实A股发行可转债方案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再融资可能会推迟到今年末或明年初,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一个月内上证指数累计跌幅超过18.4%,大盘大幅下挫一定程度上让三大行融资进程放缓。这从近日工行、建行高层的有关表态中可得到印证。
三大行再融资
设置多重“避震器”
上市银行再融资是今年资本市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怎么融、何时融都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三大上市国有银行由于其融资规模巨大,因此成为此轮融资潮中的焦点。
在三家银行中,中国银行的“补血”方案最先出炉。今年年初,中行表示,将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此外,在获得一般性授权后,中行董事会可单独或同时配发、发行或处理不超过其已发行A股或H股各自总面值20%的股份。
随后,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工商银行对外透露了其融资方案。当时工行领导层对外表示,工行拟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50亿元人民币A股可转债,并在H股市场发行不超过H股股本20%的股份。
相对而言,中国建设银行的融资方案可谓姗姗而来。今年4月30日,建行董事会通过了“A+H”两地同时配股的再融资方案,比例拟为每10股配售不超过0.7股,筹资金额不超过750亿元。
此后,市场有传言,中行和工行可能会修改其融资计划,将原有计划改为同建行类似的A+H股两地配股的方式。而工行方面,上周举行的股东大会结果已经对传言予以否决,A股融资方案锁定250亿元可转债。
400亿,250亿,750亿这三家大行总计1400亿的融资额度总量确实惊人,但是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对A股市场的冲击已经被加了多重的“避震器”。
首先,三家银行都表示,会择机选择融资,这就意味着这1400亿不会同时到来。同时,中行和工行选择的是可转债的计划,一开始不会对A股市场有直接影响。此外,建行的总融资额看似庞大,但按照其计划,A股中小股东持股比例只占到了建行总股本的3.8%左右,即使按照750亿元的上限来计算,A股中小股东所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到30亿元。
市场人气低迷
融资计划或推迟
在三大行公布融资计划的初期,工行和建行高层都明确对外表示,公布融资计划并不代表会即刻融资,要在未来选择适当的时间窗口实施融资计划。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相对稳定,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点左右运行,但自4月15日开始,市场突然走出一波单边下挫的行情。上证指数摸高至的3181.66后掉头向下,一路击穿多个支撑位置,最低探至2481.97点,26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到18.4%,市场人气极其低迷。
这样的市场表现,无疑对三大行融资计划的推行形成阻碍。近期,工行和建行的高层都对外透露了关于推迟实施融资计划的打算。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工行股东年会上表示,将在未来等待市场情况好转后,再落实A股发行可转债的方案。
而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则表示,该行的再融资可能会推迟到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农行上市已经箭在弦上,它的上市比几大行融资的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很有可能会给其让路。”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目前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上来判断,工行相对比较充足。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2.36%,比2008年年末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今年的放贷相较去年要相对减缓,因此工行到今年年末依旧能够保持在11.5%的监管要求之上。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9年底达到11.7%,比上个报告期末下降了0.46%,因此触线可能性已经较大。而最为迫切的应该是中行,其在去年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只有11.14%。
“如果没有达到监管层给出的资本监管标准,则会在开分行等业务上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监管层会监督银行进行资本补充。”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
“11.5%可能是监管层对大行内部的一个指示,目前明文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大行11%,中小银行10%。各家银行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来相对压缩信贷投放。”郭田勇表示。
根据最新公告,中国银行申请发行不超过4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事宜已于昨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而中行有可能成为第一家实施再融资的大行。
“工、建二行延迟融资,一方面是考虑到再融资的效果,另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对市场的影响。虽然A股市场融资金额不是特别大,但在投资者心理层面仍存较大影响。而按目前这样的表态,相信对A股市场的冲击将更小。”一位市场资深分析人士表示。
(证券日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