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经济贸易>区域>  正文

预计2016年产值达到350亿元 东莞“机器换人”样本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5/2015 17:58: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传送带启动,多个并联机器人(88.95 -10%,咨询)的支臂高速挥动,将输送而至的月饼一一分拣至包装盒中。视觉检测仪器检查包装盒是否漏装、错装。在传送带终端,一盒盒检测合格的月饼被机器人装入精美的外包装袋。

  李群自动化公司展示的月饼自动包装线,只是东莞崛起的机器人产业缩影。

  “东莞自去年起,在国内率先推行"机器换人"。"机器换人"不只"换人"这么简单,关键是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同步,打响东莞机器人的品牌。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装备业同步发展,一箭双雕。”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国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说。

  未来三年翻倍增长

  作为东莞市机器换人宣讲的主讲老师,李明7月12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东莞机器人产业“跑得早、跑得快”。

  这也是逼出来的。东莞向来是制造业重镇,曾有一句话“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以前指的是机箱、鼠标等电脑产品,现在则是手机、平板电脑。富士康、华为、酷派、OPPO、金立、步步高(16.8 停牌,咨询)等均在东莞设立了生产基地。但近年,金融危机使出口价格下滑,加上招工难、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缺乏自主品牌等因素,使东莞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雪上加霜”,一些鞋厂、手机厂纷纷外搬到越南等地。

  东莞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2014年,东莞一号文件提出了要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李明说,机器换人意义很大,一是推动东莞原有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动东莞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业,一箭双雕。

  东莞经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至今东莞申请了“机器换人”的专项资金支持,东莞六成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也不断在涌现。

  在2012年前,东莞机器人企业没有几家,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慢慢增加,2014年一下子新增了53家,是历年来增加数量最多的一年。截止到2015年1月,东莞共有机器人企业108家。

  按照规划,东莞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产值未来三年将翻倍成长,预计2016年产值达到35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700亿元,2025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

  招商引智:寻找机器人创业企业家

  东莞“机器换人”与本土机器人产业捆绑发展,鼓励使用莞产设备,并且莞产设备投入占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50%以上的,单个项目最高奖励金额提高至500万元。

  在鼓励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东莞一改以往出口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做法,变为“招商引智”。李明说:“如果重复走招商引资的老路,招得最好也是一个组装厂,不会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民族品牌出现。所以一定要寻找有世界一流潜质的机器人企业创业家。”

  2014年底,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牵头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东莞揭牌,这是东莞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摆脱以往出口加工业“老路”的尝试。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主要股东,包括清水湾创业天使基金、固高科技、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等。其中,大疆创新已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七成份额,李泽湘正是大疆创新CEO汪涵的导师;而固高科技由李泽湘一手创办,已在香港上市;李群自动化,则由李泽湘的女弟子石金博任CEO。

  石金博认为,机器人大潮会在四五年内出现“井喷”,国内欠缺的是把机器人应用做细的人。李群自动化将专注做机器人的应用。今年3月,李群自动化获得了红杉资本3000万的首轮融资。

  而李泽湘的愿景是,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出完整的产业链。“松山湖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先给制造企业提出自动化的解决方案;然后,固高科技等提供机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最后,装备企业、系统集成商向制造企业输入整套自动化设备和服务。

  2013年,李泽湘“90后”的研究生陶师正也闯入松山湖创业,创办“逸动科技”,研发他的“水上特斯拉”项目——环保电动船外机。如今,固高科技、大疆创新也在松山湖设了实验室。“现在最重要的,是怎样把机器人的高端人才吸引进来,一起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在李泽湘看来,目前东莞做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的企业还是太少,但市场很大,特别是制造企业需求很迫切。现在东莞需要做的是一个个行业地沉下去,要下功夫。目前大部分制造业还是以人工为主,机器换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可能先把关键的工作岗位换了,再慢慢拓展到全自动。下一步,把大数据用起来,让机器更聪明。从应用看,3C产业的市场潜力很大。

  李明也认为,东莞机器人产业的配套能力尚待提高,上游的关键部件企业规模小,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中游的整机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产品应用行业分散;新增的机器人企业,多数是下游的系统集成商。“所以,上中下游一定要协调同步、抱团发展”。国唐公司计划与北京大学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东莞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与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园结合,为机器人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的管家服务。

  要让小微企业“买得起”

  今年5月,做手机连接器的东莞长盈精密(40.05 -6.27%,咨询)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将建设东莞第一家“无人工厂”,首期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前期已有100个机械手率先“上岗”。

  事实上,3C领域已成为东莞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东莞印发《东莞市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东莞3C产业智能数控装备应用,确保推广应用2000台国产智能数控装备和1000台工业机器人,今年支持建设2至3个3C产业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不过,长盈的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一套机器手需要18万元,目前一个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约6万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机器换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

  一位在东莞开工厂的小老板张睦(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东莞企业成千上万,只有几百人的微型企业很难申请到政府补贴。大部分工厂都会有小型自动化设备,但实际上,大量使用自动化机械来代替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订单规模大而且是稳定的长单。

  “东莞企业多以OEM、ODM为主,很多企业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或者举债的方式开展"机器换人",一旦市场订单不足或自身配套条件不足,又会面临产能闲置,这会影响到成本的回收周期,甚至还可能让企业陷入因无法及时还款而机器被锁死的恶性循环。”李明说。

  张睦认为,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是借鉴日本经验,不是全自动机械代替人力,而是采取许多助力机械来减轻人的负担、提高效率,比如,人一天做500件,利用了助力机械可以做1000~1500件。“小型机械创新是中国小微企业最需要的,这与我们现在想的机器人不同。”

  东莞的机器人企业“拓斯达”,其实已经留意到这方面的需求。过去三年,拓斯达的营收规模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2014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1亿元,去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拓斯达作为东莞机器换人的协作企业之一,提出了“做一年回本的自动化”。

  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曾说,“自动化方案+规模化生产+设备金融租赁+政府补贴=机器换人”。比如,自动化节省100人,以每人每月工资(五险一金、包吃包住)4000元算,每月节省40万元薪资;而租赁自动化设备,每月仅需支付13.3万元,每月利润增加26.7万元。

  “机器换人,不是增加几台工业机器人,或者建一个高科技的全自动工厂就能完成。而需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传统制造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变,才能实现效益、效率的提升。”李明说。

  “一两年后,东莞机器人行业真正的明星企业将涌现,目前仍是蓄势阶段。它们一旦爆发,将能量巨大,真正的产业规模效应将在三五年后才会体现。”李明说,要从根本上颠覆“东莞制造”位居低端、缺乏技术含量的传统印象,传统制造的代工厂转变为“智造”工厂将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