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两地官方媒体先后报道称,地方领导班子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这意味着纲要正式发布之日就在眼前了。多名分析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预测,纲要将于半月内公布于众。
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纲要从中长期、短期等多方面对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做出安排。总体来看,顶层设计仍是重点,预计很快将有多个地方和部门的文件和政策出台“补位”,并迅速进入落实期。
一名高层智囊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央正牵头打破壁垒,优化重组,加强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统筹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多名受访人士预计,纲要将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手术改造。未来,从行政到经济,该区域都将发生较大变动,从根本上改变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动力和模式。
如何实现1+1+1>3
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提出多年,然而多年来难以推进的重点在于多方利益的博弈。
上述高层智囊认为,“协同发展”的概念比“一体化”更为准确和全面,协同是一个共赢的概念,也解决了京津之间存在的“发展拔河”等难题。不过目前来看,如何打破各方面的壁垒成为重新规划的关键。“显然中央已经在出面牵头做这件事了。”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
去年8月份,有媒体报道称,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同年12月26日,中国政府网披露,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讨论纲要,安排部署了有关重点工作。
国家层面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中央正试图加强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从协同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如珠三江和长三角地区具有潜力。”上述高层智囊表示,这些年来,北京如同黑洞一般吸引着周边的优势资源,地区间形成巨大反差,北京本身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一区域的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协同最终的目的是共赢,实现‘1+1+1>3’,而不是牺牲谁、成全谁。”他向本报记者表示。
京津冀将修复地区病
地区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活力较低……近年来,北京累积的“大城市”病和周边地区发展“塌陷”等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引发各方的持续关注。
京津冀地处我国华北,当前无论从地区发展平衡还是国家战略角度考虑,打造一个“强势”的北方发展极显得尤为迫切。
上述高层智囊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可持续、具有活力将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不同,京津冀区域布局更关注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多方面布局。
例如,北京市发改委近日发布公告,从下月起将针对北京“十三五”规划活动召开五场公众建言会。主题分别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中心建设与提升城市魅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治理与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此前,京津冀三地都明确提出要将“十三五”规划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上述主题也正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思路。
在协同发展的工作重点中,包括改善空气质量在内的环保成为布局的重中之重。根据环保部数据,2014年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8席。今年一季度,津冀地区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6.9%,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高于74个城市5.8个百分点。这均显示,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重塑。”上述高层智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目前,大型产业和能源布局调研已经陆续展开。去年由中科院原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牵头的国家级调研组完成一项报告,提议国家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特区”。报告提出,计划未来10~15年内,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暨国家级新能源前沿技术示范基地,预计投资规模达万亿元以上。
去年开始,以交通一体化和产业承接转移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已经陆续推出。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近期表示,京津冀未来要打造以城际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此前向媒体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多等“大城市病”。所以,纲要的制定,为北京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
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加速
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北京的核心功能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上述高层智囊分析,这四个定位是北京众多功能中最为核心的。例如,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拥有全国七成以上的中央研究机构、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一半以上的院士,而且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奋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去年开始,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纾解已经开始。近期媒体关于北京市政府“四大班子”将东迁通州的报道显示,纾解步伐已明显加快。
北京市社科院相关课题组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北京市应尽快剥离五大非首都功能,将更多的市直机关东移通州,以提升通州“副中心”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缓解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压力。
针对疏解和剥离非首都功能难的问题,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杨松认为,应建立全市统一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及补偿机制。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完善人口调控、产业优化、交通缓堵、大气污染防控等治理措施。
北京的定位也意味着天津将更多承担该区域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功能。从京津两地近年的发展改革布局来看,这一定位将整合好两股强势力量,合力打造经济新动力。
此外,媒体报道称,由工信部等部门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目前已经定型,或于近期发布。指导目录大致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
多个机构研报认为,这场持续数年的改造将使得京津冀地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中国发展版图上的龙头区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