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疲软依然是5月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2%;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CPI同比增幅已连续9个月低于2%,而PPI(生产价格指数)更是迎来连续39个月同比下滑。
相隔一天之后发布的工业增加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略高于市场预期,呈现回升态势,但固定资产投资则大幅低于预期。
6月10日国务院罕见地向投资、进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同时发出政策大礼包,涉及盘活财政结余资金、多举措发展跨境电商以及扩充消费金融。
“稳增长”的严峻形势也提升了新一轮降准降息的预期。然而,与前几个月一致的声音不同,对于类似的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市场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下半年CPI有望逐步回升
5月CPI同比上涨1.2%,环比下降0.2%,低于预期的1.4%。
“从环比看,5月份CPI变动有四个特点是季节因素影响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下降,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政策因素影响烟草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因素导致汽柴油价格略有反弹。”对于5月CPI环比下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称。
根据以往的数据统计,在CPI衡量的一篮子商品价格体系中,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较大。在分项指标中,猪肉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2.7%,影响CPI上涨0.08个百分点。
而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4月中旬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总体呈小幅上涨走势。与4月16日相比,6月4日,全国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价格分别上涨4.9%、4.6%,部分省份涨幅超过10%。
对此,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姬光欣对记者表示:“终端消费情况不佳, 猪肉价格上涨主要因生猪价格而被动上涨,环比上涨2.7%,同比上涨5.3%,小于之前我们的预期,这影响了CPI的涨幅,也使得CPI在有效的可控范围内。”
然而,据农业部数据显示4月生猪存栏量在3.95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3965万头,均低于去年同期,供应紧张猪价呈现上涨。与“猪周期”关联紧密的CPI被认为可能在下半年进入反弹期。
影响消费物价增幅在低位徘徊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工业品出厂价格总体低迷。
5月PPI同比下跌4.6%,与4月持平,环比下降0.1%,降幅比4月收窄0.2个百分点。
降幅环比收窄的主要原因则来自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但在余秋梅看来,不能忽视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4.4%、1.1%和0.7%,比4月涨幅分别扩大3.2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中信建投研究部专题组组长夏敏仁对记者称:“PPI上,油价又面临下行态势,大宗商品整体价格比较稳定,反弹力度可能不大,所以他预计PPI短期仍难转正。这意味着生产品传导至消费端的价格提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美元指数回落、欧洲经济复苏导致国际油价企稳反弹,对应去年油价低基数,叠加猪周期和国内稳增长,预计4季度CPI将逐步回升到2.5%左右。”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
“三驾马车”获政策红包
“CPI的低位运行,为货币政策宽松提供了操作空间,预计再次降息降准或将继续。”夏敏仁对记者称。
他判断近期出台降准的可能性更大。“预计等近期二季度数据出炉后,如果数据不理想,不排除6月降准的出台。”夏敏仁称。
“通胀率处在低位凸显出国内增长疲弱,并有助于政府继续放松政策。我们仍然认为未来数月存准率和基准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高盛高华经济学家宋宇发给记者的分析中亦持类似看法。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则认为,鉴于各项经济数据仍然令人失望,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6月可能有50个基点降准。
6月11日央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M2同比增长10.8%,增速比4月末高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9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3亿元。“资金面宽松和流动性陷阱或是一个长周期现象,陡峭化曲线需要货币宽松(降准)压平以缓释实际利率高企和存量债务风险压力。”民生证券研究员李奇霖对此解读称。
但考虑到通胀的回升趋势,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对于进一步的降准降息则表示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这一轮降息周期即将接近尾声。我们预期不会进一步降息 。”他表示,除了通胀率将从3季度回升,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有限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在最近几个月一直在积极引导降低市场利率。由于短期市场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为进一步的降息带来限制。再次是美联储可能在9月份开始加息,这会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进一步降息的空间等原因。
来自摩根大通监测的数据显示,自3月份以来,隔夜回购利率由最高峰时的3.6%跌至最低1.08%,目前最新的数据为1.14%;而7天回购利率从4.99%下滑至目前的2.06%,最低时曾达到1.91%;3个月回购利率从4.9%降至 2.89%。
而来自实体经济,尽管整体经济走低,但是包括“克强指数”指标已经显示了回温迹象,这或显示前期的“稳增长”措施也已经正在起作用。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28384万吨,环比增长2.73%。1~5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累计完成142608万吨。这是铁路货运在经历长期低位徘徊后,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回暖迹象。
中国人民银行6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4月多1639亿元。
而社会用电量数据也在4月份由负转正。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这是继2月和3月相继出现负增长后,单月用电量增幅首次由负转正。
如何能让这股向好的势头保持并延续下去,决策层的考量已经在他的政策供给中有所体现。
就在市场争辩是否还会降准降息之时,国务院在6月10日已经向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同时发出了政策“大礼包”:包括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扩大消费金融试点以及支持跨境电商。而发改委更是再度批复了超过1200亿元的基建项目。
如果加上6月10日批复的项目。仅5月份到现在,40天内发改委总计已经批复了近6000亿元基建项目。除此之外,还公布了1.97万亿元的PPP项目。前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最低水平的背景下,稳增长就是稳投资的意图呼之欲出。
如何使中国经济在合理速度上运行?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测算,要让中国经济在合理速度上运行,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14%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预计会下降到8%左右,在制造业维持约12%增速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达到20%左右的增长。
“预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将转向量化措施,特别是使用有针对性的量化措施支持某些行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能力有限以及政府扶持新领域(如技术创新)的发展。”朱海斌表示。
“我们认为未来央行的政策将由之前的全面宽松转为更加有针对性的定向宽松,如通过向政策性银行曲线注资解决国民经济重要领域融资难题、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以刺激其放贷意愿等。”在首创证券分析师王剑辉看来,结构性流动性不足问题只能通过结构性的宽松政策解决,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主要导向。(来源:中国经营报)
让稳增长的财政资金“动起来”
大量财政存量资金的存在,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使存量资金真正“动起来”,首先是要从利益上促动,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构建预防资金沉淀的严密制度;第三是加强资金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6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这是两个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三次研究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8条明确措施,力度空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使财政资金“钱尽其用”,对于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压力也随之加大,呈增幅偏低态势。与此同时,提振经济又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加大公共支出,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这种严峻形势下,一方面是各地各部门“四处找钱”,甚至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一方面出现大量资金“呼呼大睡”。大量财政存量资金的存在,说明财政拨款未形成实际支出,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财政沉淀资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编制缺乏长远考虑,可执行性较差,一些项目预算超过实际需要。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重预算轻执行,在预算通过和资金拨付后,认为“钱已到手”,可以慢慢花,不急于执行。三是预算执行审批时间过长。一些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申报、评审和审核工作启动时间晚,再经过层层下达,容易形成结转。
当然,财政沉淀资金也可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市场变化,影响一些项目的执行和支出,等等。
在当前推进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了企业负担的政策背景下,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扩大公共支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选择。如何使存量资金“动起来”?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是要从利益上促动,使相关地方和部门再也无法对财政资金沉淀“无动于衷”。资金沉淀一直难以解决,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财政资金沉淀后,通过不断结转,依然能控制、使用资金,盘活资金的动力自然不足。此次国务院明确,地区和部门结余资金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重点建设;从2016年起,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较大的地区和部门,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规模;对项目预算执行慢的,同级财政可按一定比例收回用于其他方面。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将使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构建预防资金沉淀的严密制度。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框架,也是解决财政沉淀资金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应该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对跨年度重大项目分年度纳入预算,避免年度结转资金规模过大、项目支出不规范。推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把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
第三是加强资金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还可以把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作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内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在国家对地方和部门开展重点督查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也应成为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预算执行、盘活存量资金,并非意味着随意花钱,而是要依法依规使用财政资金。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尤其是医疗、就业、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既带动消费、投资,同时又改善民生。(来源:中国经济网)
稳增长的有效药方是制度改革
货币宽松对实体经济“稳增长”的刺激作用在递减
从2014年11月以来,央行两次降准、三次降息,货币政策的宽松一轮接着一轮。与此同时,信贷宽松也在逐渐加码,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总额全面超出市场预期,但是,宏观经济的景气数据却没有相应回暖,投资方面,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持续下滑,外贸方面,5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5%(按美元计算),进口大幅下降17.6%。
很显然,货币宽松对实体经济“稳增长”的刺激作用在递减。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根子上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结构失衡,一方面房地产和重化工业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设备、精密仪器和消费品大量依赖进口,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目前,导致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而是供求结构的不匹配。因此,货币宽松和信贷宽松这种刺激短期需求的逆周期政策手段,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最近五年M2和CPI等价格指数的背离趋势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点,此外,传统行业资金周转率下降和资本回报率下滑也证明了货币增策宽松带来的增长效应在弱化。
第二,资本市场不成熟,利率传导机制低效率。货币宽松的传递路径通常有两个,一是利率,央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宽松政策降低短端利率,调整市场预期,影响长端利率;二是资产配置,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降低风险溢价;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央行货币宽松所形成的银行流动性宽松并没有及时惠及实体经济,基准利率一降再降,对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作用有限,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导致宽松政策的传导作用受阻,因此,货币宽松对刺激企业投资的作用发挥不畅。
第三,人民币汇率机制缺乏弹性。随着美元指数升势和加息预期的不断强化,人民币对日元、欧元被动升值,造成我国对欧元区国家及日本的出口大幅下滑,外需市场由于汇率因素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
从中长期来看,人口、技术和需求潜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靠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来释放新的动力,才能保障经济在转型之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中国经济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首先要通过教育投入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拉动生产效率的能力不同,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智力贡献度将提高到60%-80%的水平,换句话说,在后工业时代,人力资源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教育投入是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根本大招。
其次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提高所有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一是加快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扩增股权融资的渠道,为创新经济提供高风险偏好的资金来源,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增加企业净资产和生产投资能力。二是通过社保制度的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消费水平及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释放需求潜力。三是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促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造,使得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通过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来保持出口贸易的汇率中性,避免汇率政策导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及其他新兴国家货币的被动升值。(来源:证券日报)
发改委批千亿项目稳增长:让中西部“带头飞”
刚刚公布的5月CPI、PPI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增长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昨日(6月10日),发改委一口气批复了多个重大项目。包括3个机场新建项目、1个机场扩建工程、1个航空安全实验基地工程,上述项目总投资合计168.4亿元;同时批复的还包括总投资为1098.8亿元的两个铁路项目。
财经评论员李文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稳增长压力比较大,稳投资是毫无疑问的。最近两年来,中央在项目选择上也更加侧重支持中国经济腹地的投资缺口,比如新近批复的4个机场项目均落户于中西部。
机场等总投资168亿元
今年以来,发改委分别在1月和4月各批复两个机场项目。1月获批的两个机场项目为湖南省邵阳武冈民用机场和甘肃省陇南民用机场;4月获批的则是重庆巫山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民用机场。上述4个项目的总投资额为44.72亿元。
相比之下,昨天发改委一次就列出了4个机场投资项目,加上同时获批的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安全实验基地工程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68.4亿元。
具体来看,新疆若羌民用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8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4C;项目总投资5.48亿元。新疆莎车民用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3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4C;项目总投资约5.58亿元。
黑龙江五大连池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0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项目总投资6.91亿元。
机场建设的最大项目来自海南,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据了解,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现有基础设施仅能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的需求,而随着航空业务量的快速增长,至2011年底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达1016.78万人次,机场各项基础设施已趋于超负荷运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万吨的目标设计;项目总投资144.68亿元。该项目酝酿已久,早在2012年3月就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基建项目向中西部倾斜
在公布机场等项目的同时,发改委还批复了总投资为1098.8亿元的两个铁路项目。分别是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和合浦至湛江铁路。
多位发改委高管都表达过要发挥基础设施领域重大工程的抓手功能,发挥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还明确指出,加快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是发改委展开扩大有效投资增长的三大工作之一。“5月和6月通常是项目批复的高峰期,这时候财政预算可以下拨到各个地方,在上半年末批复项目也是为下半年的经济打气。”李文海说。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两个月经济活动好转幅度仍不及此前预期,二季度7.1%的GDP同比增速预测可能面临下行风险。换言之,年初至今的宽松政策与各种下行压力之间目前仍处于拉锯状态。
她说,虽然利率近期有所回落,但名义和实际融资成本依然偏高,继续拖累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房地产建设活动深度下跌、外需不稳对工业生产带来越来越大的拖累,需要基建投资相应地加大力度、提供缓冲。
李文海认为,最近两年来,中央在项目选择上也更加侧重支持中国经济腹地的投资缺口,比如新近批复的4个机场项目就无一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而均落户于中西部。
“这对方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部地区联系,加强经济纵深潜力,都大有裨益。”李文海说,虽然机场投资项目总额多数不大,但对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也可以起到拉动就业,提振增长速度的效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