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股市>  正文

A股市场必须“救”“治”并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29/2012 15:34:16   来源:新华网

  A股市场正陷入极度危情之中,有人甚至借美国“财政悬崖”之说,称其“股市悬崖”。危情不仅仅在于沪指前日跌破了20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继续在低位垂直跌落,更在于投资者信心尽失———“不玩了”,纷纷逃离股市。

  最新的权威数据显示,A股交易账户占比目前已降至4%以下,持有股票的账户比例则不足34%,均创出2008年初以来的最低。这意味着当下的A股市场,绝大多数股民或套牢或亏光或断臂逃生,只有“一小撮”仍在孤独坚守。

  A股“沦落”到这般境地,表面看是人气极度涣散,实质则是忽视市场信用建设的恶果。股市虽为融资渠道,但本质仍是投资市场,须以投资人获得回报为根基。但是,从最初的设立动机,到其后的制度建设,无论监管层,还是融资各方,大多都只谋如何将股票发出去,上市,至于投资者的回报却少有人顾及,更无相应制度的保障。于是便形成如此怪象:A股连续数年融资额雄冠全球,年年有大批股票高溢价发行,但总市值却较2007年缩水6成。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算过账,A股20年的毛回报率不足2%,不仅低于银行储蓄回报,且远低于20年的通胀率(4%)。由此,他说股市“对不起老百姓”。近日的网络调查显示,目前超9成股民亏损累累。全球融资能力最强,而二级市场的回报最差,A股就是这样的“怪胎”。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和信用。而一个只顾圈钱融资却不讲投资回报的市场,又有何公平与信用?因此,现今的A股市场,与其说是遭遇信心危机,毋宁说是在品尝信用危机的苦果。这就难怪尽管高层不断喊话,称估值低,投资价值显现,而且陆续推出利好,力图唤回人气,但人们就是不买账了。

  信用危机造成的市场主体信心丧失殆尽,令A股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对于当下股市是“救”,还是要“治”,各方意见分歧较大。深陷套牢之苦的大多数散户期盼着重磅利好救市,而一些专家则认为A股是冰冻三尺,急需剔除制度顽疾,先“治”市,方为治本之策。舆论的分歧,无疑也影响着高层决策。

  由于多方面原因,A股至今仍是中小投资者占主导地位(高达9成)的畸形市场,极度低迷的市况已令投资主体面临“玩不下去”的危险,多年熊市并非寻常意义的“风险”,而变为对广大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财产剥夺。因此,无论从“对得起百姓”角度,还是保持市场自身的良性运转,救市都是当务之急,不容推脱。即便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当面临经济或金融危机,政府出手维护股市稳定都是惯常做法,无人会说三道四。

  需要强调的是,当下A股的非理性下跌和信心崩溃,并非市场的自然选择,炒股成为“高危”职业也绝非正常现象。可以说,正是股市制度缺陷及无视市场规律造成了市场失灵,在此语境下,偏执于“市场调节”无疑死路一条。A股确实存在着诸多弊病,需要“治”,需要“扶正祛邪”,这也是长远之计,但眼下最迫切的则是,应尽快恢复市场信心,把市场“救”活,令其走上良性轨道。若放任股市继续滑向深渊,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恶果。由此而论,A股市场必须“救”与“治”并重,在救活的同时,强化制度纠偏及市场的自身建设。(阅 尽 作者系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