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发布《2015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总体健康得分为68.24分,达及格线。与2012年首次发布的指数相比,这个分数提高了14.19分。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凌预测,这个分数近几年内会呈稳定缓速增长状态,因为企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人才。
人才开发成最薄弱要素
在这次浙大管理学院的走访调查中,企业老总讲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缺人才!
陈凌说,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结构、人才投资和人才使用是企业健康新常态,中国企业健康指数表明,在众多反映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除了成本控制、资产回报率较低外,人才开发总体上是最为薄弱的方面,而且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长期滞后效应,人才开发与使用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为此人力资源瓶颈会长期存在。
“人才资源开发,说到底就是指那些受过良好训练人才的开发。”浙大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说,人才来自哪里,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实践,“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了多少,职业教育投入了多少,从数字上看都很好,可是,真正用人的企业却感受不到这些教育数字背后带来的人才能力实质的提高。”
创新企业激增对人才要求加大
吴晓波认为,中国的人才增长数量没有随企业的增长量、需求量而同比增长。
虽然每年政府和企业都会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从海外或国内发达地区招入有才识的人,可是,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地升级转型,在朝创新型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健康指数中,企业家精神是其中一个考查维度。”陈凌说,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创业力和创新力。在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影响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2014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其中78%是第三产业,信息技术等创新产业增速达70.32%。
“这些企业本身就是非传统型行业,经营模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就需要很大一批创新型人才。”陈凌说,以中关村(000931,股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14年新增科技企业达1.3万家,形成了以创新工厂、车库咖啡和创客空间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
在吴晓波看来,目前有创新的企业,总体上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其次是技术与流程的创新,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最难的,需要有良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需要突破更多的传统思维模式,“缺的人才归纳起来就是高端科技人才和商业人才方面的"缺"。”
中西部发展态势超过东部地区
若以财务指标来说企业,一般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企业有优势;若是按企业家精神、企业行为和企业环境来说,这个常理就不一定存在。
在这次发布的报告中,记者发现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约950家样本企业遍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按区域健康指数来划分,中西部地区不仅总分遥遥领先,而且各维度得分也排在前列。在得分方面,中部地区最高,72.49分;西部地区其次,68.68;东北部地区第三,67.13;东部地区最低,仅有66.11。
“以前人家说去沿海地区打工,现在都说去中西部创业。”陈凌说,中西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创业政策,对创业型的企业来说有提升空间。
说到企业,有一组数据也可以拿出来提一下。2013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健康得分都是在民营企业之上,现在却已发生较大改变,今年的报告中,国有企业得分仅为67.96,而民营企业的得分为68.18。从态势上说,民营企业凭借着创新、苦干的势头,甚至准备赶超外资企业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