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剑指“全面小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4/2015 10:54:1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日前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初步形成,今年发改委要加强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在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还将根据中央部署,研究形成纲要草案,明年准备提交大会审议。

  2015年,“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亦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由于“十三五”规划时间横跨2016年至2020年,规划的内容将直接决定之前制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展如何,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据徐绍史介绍,“十二五”规划有24个主要指标,绝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的要求。“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都完成得较好。还有一些指标已经提前完成了规划的目标,比如城镇新增就业已经提前完成,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已经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尽管如此,谈及“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坦言,“作为一个编制规划的工作人员,感觉到压力非常大。”

  在外界看来,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十三五”规划所承担的使命非比寻常。

  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且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极有可能成为承上启下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规划。

  一方面,它距离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如何满足“眼前”之需、满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需要精心筹谋。

  另一方面,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已经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充分体现,并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遵循的目标和原则,亦即满足“长远”之需、满足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的问题。

  对此,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曾用三个“确保”来加以形容: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倒计时

  此刻,距离2020年只有不到6年,兑现全面小康承诺的时间渐渐逼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为88.0%、77.7%、71.4%,

  在此基础上,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大变局,紧握历史的接力棒,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跃上了新的台阶。

  然而,对照全面建成小康,差距依然明显。例如,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不大;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很艰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仍然比较小,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小康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治理欠账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2020年,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一个刚性的绝对命令,我们必须对好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

  不久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在公开场合列举了“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回答的十个问题,其中,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实现两个翻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居于首位。

  采访中,有专家建议,虽然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部分量化指标,但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的丰富内涵,目前的指标体系还不完整。因此,“十三五”期间首先是要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的评价标准。

  “‘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谈及“十三五”规划的“特别之处”,徐林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列出了“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25个重大课题目录,包括粮食安全、区域协调发展、人口战略政策、国企改革、金融市场体系、住房保障和房地产、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环境治理、信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等诸多课题。可以说,每一个课题都事关中国某个领域或整体经济的命运。

  专家们认为,随着对相关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刻即将到来。

  补好最大短板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如此强调。

  在外界看来,总书记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再次道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一大任务——7000多万人口的脱贫问题。

  自邓小平最早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百姓、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已经提前实现了小康,并开始向富裕阶段迈进。但对照全面小康的目标,当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都仍存在着不少“短板”。

  “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同城镇相比,中国农村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人口仍超过7000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树声谈到。

  “2014年是历史上著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20周年。‘八七计划’的基本内容,同样是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把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到有利与不利两方面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告诉记者,有利条件是,起步时减贫的速度快。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八七计划”起步时年减贫仅500万;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在农村全面建立了低保制度;“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以及相关行业扶贫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并开始实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的工作为精准扶贫、帮扶到户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不利条件在于,GDP增速减缓;收入差距加大;投入增长放慢;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缺乏发展活力。此外,目前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遭遇“天花板”和“地板”的双向挤压,利润空间狭小,农民增收面临更多困难。

  他建议,把缩小发展差距、降低基尼系数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各部门的“十三五”规划要与国务院批准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相衔接,加大支持力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辛鸣认为,这既体现在“一个都不能少”,即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也体现在“一项都不能少”,即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同时还体现在“一步都不能迟”,即实现的时间是有期限的。

  “落后地区如何与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十三五”期间要真正建成“全面小康”,必须补足这一短板。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预计增速7%左右——日前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证实了此前外界关于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调的猜测。实际上,不仅仅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此前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预计,整个“十三五”年均GDP增速可能在6.5%左右。

  在他看来,原因有二。从国内看,根据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在经过30多年的超常规高速增长之后,资源发展条件已接近临界水平,中国经济必然需要一个时期来进行调整;从国外看,世界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危机之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强刺激下的“复苏”动力不足,经济形势也难言乐观。

  不过,对于增速放缓,陈东琪认为并非完全是个“坏现象”。按照他的理解,当增速下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调整充分以后,中国经济将会真正迈入质量效益型的“新常态”。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充分”。

  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已经是典型中等收入经济体,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分水岭”。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在此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一大风险便是如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出自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意为进入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往往因既无法在工资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而容易陷入增长停滞期。虽然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转型失败。

  如今,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引起了一些人关于中国会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

  “‘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十三五”规划编制新闻发布会上,徐林如此表示。

  而现实却是,随着人口红利转型、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强,中国经济“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重塑经济发展动力。

  “转型已经说了多年,这一次内外原因的结合,可能是必须要转了。”采访中,陈东琪感慨道。

  而“十三五”时期作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初始阶段,恰恰处于这样一个调整转折期。

  “‘十三五’期间,一个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一个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由量主导到由质主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向记者谈到,新常态蕴含着大量的新机遇和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将这些新动力真正释放出来。

  推动全面改革迈向纵深

  去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时强调,“十三五”规划要突出改革创新。

  在外界看来,之所以将改革创新放到如此显要的位置,原因在于“十三五”末期,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节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改”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题词。过去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在专家们看来,此次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意味着推动改革迈向纵深将成为贯穿整个“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衡量“十三五”规划质量高低、效率高低、成效如何最主要、最关键的标准之一。

  “全面小康所需求实现的目标丰富多样,涉及许多方面,有些属于发展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关于改革的问题。”张立群说,比如在扶贫问题上,不仅仅要把蛋糕做大,更重要的是要把蛋糕分好,而这就需要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徐林在上述会议上曾强调,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确实应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强化其约束性。可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要体现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十三五’规划作为一个大的规划体系,在那些竞争性领域可能就要少编规划甚至不编规划。因为那些领域主要是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作用,规划编了也不一定起作用,要是干预过头,规划就越位了。”徐林表示。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也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改革定下了基调。

  采访中,专家们强调,坚持推动全面改革,首先是为了发展,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创造空间和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破解深层次的矛盾。

  “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打破不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辛鸣表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在中国社会整体获得改善和进步的同时,一部分群体所获得的利益要远远高于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而且这些利益很有可能不是通过公平正义的手段所获得的。”

  他强调,当一小部分人占据社会大部分财富和利益时,在现在这种发展阶段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因此以改革来打破不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将是“十三五”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