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药材网今年5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药材市场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5月上升价格品种571个,占总量的50%。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此波价格上涨以冬虫夏草、三七、防风等传统药材为主。
对此,一位谙熟药材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冬虫夏草为例,2009年,冬虫夏草的收购价格在8000元/公斤左右,而到今年年初,每公斤足足涨了5倍。
其实,价格上涨更离谱的是三七。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4月,三七的收购价为95元/公斤,而今年4月,收购价变成了720元/公斤。短短4年,价格上涨了近8倍。
资料显示,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就开始成为一匹“黑马”。据2011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国537个药材品种中,超过八成药材价格上涨,平均涨幅为109%,个别药材的涨幅高达400%。
据谙熟中药材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近两年保健类食品和保健药品价格的飙升,带动了该类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而近两年天气原因也促成了中药涨价。也就是市场上有一种以虫草为原料的产品,被行业内戏称是“高端奢侈品”的极草,这种产品既没有获得“药字号”批文,也没有获得“健字号”批文,其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
粗略统计后发现,极草所用虫草的收购价格一般在四万到八万左右一公斤,但是根据产品的终端零售价格计算,基本上能把一公斤虫草卖到了一百万。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传统中药材不允许用于普通食品,为何多数企业敢如此铤而走险?对此,该位人士对记者直言:“该类产品其实是那些打擦边球的企业,炒高了中药材的原料,特别是虫草、人参等一些稀缺中药材。”
不难发现,保健类食品的出现,使中药材以新身份再度跳出国家价格的管控,不断冲击着传统中药材市场。
中药企处境尴尬
中药价格飙升,在压缩药品利润空间的同时,特别是做处方药的中药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众所周知,处方药都在发改委每次调价的范围内,然而在原料价格飙升,药品价格上涨缓慢的压力下,多款传统药被迫成为企业的“鸡肋”。
事实上,近些年在中药材价格飞涨而国家发改委不断限价、降价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中药品类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面对利润大幅下降的现状,很多药企不得不选择减少物美价廉药品的产量,不少常见的低价中成药纷纷下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