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儿童用品“有标不依”中低档市场成“重灾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06/2012 12:09:20

  

        

      校服不合格、童车设计有缺陷、儿童玩具易伤人……我国儿童在被千般呵护包围的同时,身边还“埋伏”着众多危险。

    

      适逢国庆长假消费旺季,又正值换装季节,记者调查发现,儿童用品存在“有标不依”现象,且一些不达标产品“搭”上促销快车清库;而不达标产品“重灾区”的中低档市场恰恰是监管“真空”。产品质量“硬伤”累累,儿童安全系在哪里?

    

      不达标产品“搭”促销车

    

      节庆期间,商家趁机打响“折扣战”,儿童用品市场也不例外。记者走访发现,一些超市、婴童用品专卖店都打出“清仓处理”“一件六折、两件五折”等促销广告,吸引不少家长围着堆满产品的“花车”挑选。

    

      热闹之中藏隐忧。根据今年8月1日实施的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所有3岁以内婴幼儿服装必须满足最高安全级别A类,且须在标签上标明。

    

      然而记者在一些卖场发现,标注旧国标甚至无任何标识的“三无”婴幼儿服装触目可及:婴幼儿服装吊牌上标有“GB18401-2010”的不干胶条,撕开里面却是“GB18401-2003”;吊牌上的原“B类”标识被写有“A类”的贴纸覆盖;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海淀区第五大道的婴童装区,服饰上标准、成分等信息全无,销售人员称“只分大小号,不分AB类。”而B类服装的甲醛含量限值是A类的3倍多。

    

      让人担忧的并不只有儿童服装,也并非只是标识不全,儿童用品质量的“硬伤”带给孩子的威胁更大。国家质检总局最新的一份抽检报告显示,13%的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16%的童鞋、近20%的童车以及7%的儿童玩具均不合格。有些童车、玩具有锐利尖端或危险夹缝;个别批次童鞋甲醛超标四五倍。

    

      中低市场成监管“漏洞”

    

      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抽查的大多是正规厂家,市场上大量中小企业、中低档综合市场并没有进入监管视线。

    

      记者调查发现,占据儿童用品大半份额的中低市场成为不达标产品的“重灾区”,而这里恰恰是监管盲区。在北京阜成门天意批发市场玩具厅,很多玩具都没有标明厂址、厂名以及适合年龄段等基本信息。多位摊主告诉记者,很少有人来检查。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宝军更是道出“天机”:在日常检查中,相关部门通常选择大商场、大超市等正常途径。对于综合的中低档批发市场很少抽查,监管部门甚至明确表示“那些地方不要去”。

    

      “那儿估计得一半以上不合格。查了也没法管,大多是‘三无’产品,追查、罚款、曝光都找不到人。”他说。

    

      创新监管手段填补空白区

    

      我国儿童用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直存在差距,儿童玩具等产品不时遭到欧盟的预警。我国在努力弥补这块“短板”,标准更新的步伐在加快,但市场跟进的速度不乐观,鱼龙混杂现象依然。

    

      有关人士表示,儿童作为最稚嫩娇弱的群体,需要最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社会都应提高意识关爱儿童,给儿童安全上把“锁”。

    

      首先儿童用品生产企业要强化质量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既然有强制标准,就应强制企业执行。

    

      其次应填补监管的空白。长春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钟萍表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对中低档市场、“三无”产品的监管,对于这样的“重灾区”,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执法、创新监管手段。一方面可以在中低市场人群密集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标准知晓率;另一方面应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对违规行为不能仅仅是下架、罚款、曝光,执法不严客观上纵容了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