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发改委再调药品价格 或为大病医保铺路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0/2012 10:09:47

  

     

     

     发改委18日宣布,将从10月8日起调整抗肿瘤等95种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平均降价幅度达17%。分析认为,本轮降价或为大病医保的推行做铺垫和辅助,未来如果医保财政压力较大,药价下调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分析认为,发改委采取限制药品最高零售价的方式,或将倒逼药企转型升级。不过,这种药价管控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旨在解决药品“变脸”问题的《药品差比价规则》也被指执行不力。专家建议,除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外,抑制药价虚高也有赖于配套政策的实施,如规范药品用量以及报销政策的调整。

    

     95个品种平均降价17%

    

     从10月8日起,部分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最高零售限价调整,共涉及95个品种、2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7%。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这次价格调整对日费用高的药品加大了降价力度、对日费用低的药品不降价,鼓励价格相对低廉药品的生产供应;对部分临床供应紧张的血液制品适当提高了价格。

    

     该负责人还指,此次调价对专利等创新型药品适当控制降价幅度,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药品的研发创新;对原单独定价药品,进一步缩小了与统一定价药品之间的价差,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记者了解到,本轮调价中涉及的抗肿瘤药类药物临床用量大,降价后将对降低医疗费用产生较大影响。

    

     “这一轮降价也许和接下来要推行的大病医保有相关性。”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斯坦福亚太研究中心比较卫生政策研究员陈秋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本轮降价药品是针对肿瘤、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这些费用比较高的疾病用药,也是将来大病医保所针对疾病的用药。他预计,本轮降价就是为大病医保的推开做铺垫和辅助。

    

     倒逼药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这是发改委年内继5月1日调整53种消化类药物最高零售价格后第二次调价,也是自1997年来第30次调整药品价格。

    

     而早在此前,就有业界人士担心,大范围降低药品价格,会否导致药企“降价死”?记者所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从终端上降低药品价格不会影响药品生产企业的利润。

    

     医药产业投资专家刘彦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国药品价格虚高,主要原因是营业费用明显偏高,达到30%以上。他表示,医药市场是个竞争性的市场,再大的药品生产企业医院面前都是弱势地位,过高的营业费用成为消费者承担药价的大头。“这是整个医药市场机制的问题。”

    

     银河证券分析师郭思捷分析认为,以本次药价调整为例,肿瘤药的出厂价和终端价相差很大,相应的利润挤压空间也大,因此降价的影响会稀释在流通环节中,最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影响很有限。

    

     陈秋霖进一步指出,下调药品价格可能对个别企业造成利润降低,甚至放弃生产。不过,国家通过这种价格杠杆的方式,可以促进药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抑制药价虚高有赖配套措施

    

     不过,发改委这种药价管控措施被指效果不明显。在部分药品降价之后,有些药企便将药品“改头换面”,比如换个包装、多加一种成分,或者把胶囊变成片剂等,从而实现变相涨价。有的医院则受利益驱使,在招标时放弃限价药,转而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高价药。

    

     “更可恶的是,部分药品企业为了躲避发改委调价规则,改变药品剂型。”刘彦明也告诉记者,国外药品以口服为主,国内则以注射为主,这对患者的健康有不小危害。“这是一条围绕医院控制处方权展开的利益链条。”

    

     陈秋霖建议,除了压低药品价格外,抑制药价虚高也有赖于一些配套措施,比如说规范药品用量以及报销政策的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