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医药行业三大分支的心态跃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6/2012 09:10:59

      

    

     如果要问,产业升级最大的动力是什么?笔者认为,那是百强企业群体心态的跃迁。

    

     制药百强代表着当代中国最具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群体,实力是过去多年的打拼,潜力则是对未来的布局。经过多年的惨烈竞争,百强崛起为其赢得市场和品牌,而更高阶段的晋级赛同时拉开了帷幕。

    

     创新和求变依然是主题词。阶段的高低,在于竞争的理由和心态。“十二五”之后,强者的标志是对创新发展核心的真正重视,从过去注重销售和并购,转变为企业的内生性增长——加大投入,完善体系,调整重心,种种举动无不围绕研发创新。

    

     化药促创新

    

     经过前期几年的资本外力扩张,化学制药百强企业更多呈现出对内生性力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与过去口号式的创新完全不一样,制药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企业负责人的重视。

    

     这种改变有其多年仿制药生产销售基础上的自身成长需求,也有行业政策和跨国公司策略改变下的外在压力推动。不难发现,百强制药企业创新研发的基本面正在快速改变。

    

     大型制药集团中的国药、上药、石药和华药等,近期积极重组研发体系,梳理研发产品线;传统销售型企业扬子江、丽珠等民营军团,同样在整合研发平台,与科研院所合作,招贤纳士埋头研发;恒瑞、先声、东阳光等一批先行起来的创新型企业,经过多年的低调研发,已逐步进入创新品种的收获季节。

    

     而诸如双鹭药业、绿叶等研发强度甚至超过10%,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前1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9.09%。

    

     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盯住专利过期药物的仿制,少部分专注于新分子实体药物的开发,表现出仿制强者做强首仿药,首仿强者发力创新药的特点,企业创新思维更加国际化。

    

     本土药企医院销售前三的齐鲁制药,前几年一直专注首仿药,并成功开发了系列抗肿瘤、心脑血管和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但近两年的研发已转向更加主动的创新,在研产品有多个新分子药物处于临床申请阶段。走同样路线的企业,还有恒瑞、东阳光等。

    

     创新没有具体的模式限制,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在迅速扩宽。如先声药业,近几年的7个专利药和1个创新药物中,只有2个是从源头研发,其余都通过合作来完成,尤其注重海外源头性创新的本土化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