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降幅大、看病报销多,新一轮医改交出了一张较为务实的“答卷”。
由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日前上报国务院。《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
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亦有序推进,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
《报告》认为,三年医改的成果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全民医保制度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亟待破解等。
记者日前专访了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俞光岩、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共同探讨当前医改进展情况。
基层改革成绩有目共睹
《报告》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本次医改的一大制度创新,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提前实现改革目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目前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实行,这两者也被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县级以上医院和城市中主要公立医院尚未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记者:医改已经进行了三年,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医改三年目标如期完成,取得了巨大阶段性成效。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三年的医改工作?
李玲:三年来,中国医改在争议中谋求共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还有很多核心问题没有解决,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挑战还很大,但是以建立覆盖全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的中国医改,确实已经真正启动,这本身就是很关键的突破。破除了旧体制,建立新体制,这个工作其实是很大的,也证明只要政府愿意做,还是可以做到的。
基层医疗体系发生了基本改变,从预防(少得病)到看病、从吃药到保障,进行了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服务制度的再构,解决了基层的基本保障问题,破除了以药养医的问题。我在吉林调查时遇到一个老太太,她抓住我的手说,“现在老好了”。
不过,由于大的医院改革还没有进行,所以城镇居民还感受不到医改成绩。
饶克勤:这三年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2009年各级政府卫生支出3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40%;2010年各级政府卫生支出4439亿元,比上年新增11%;目前近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30%;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等。
过去没有保障机制,农民看不起病,一年收入也不过2000~3000元,看一次病,一年的收入就没有了。约50%的老百姓不看病,30%的老百姓不住院,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老百姓不再“小病拖、大病扛、重病亡”,就医愿望越来越强烈。
另外,21世纪人口老龄化,也是病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劳动强度减小,但是口味还是多盐、多油,因此高血压、肾病问题也多了,而且慢性病越来越年轻化,所以现在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从统计数字上就可以看到,现在门诊量是62亿人次,住院量是1.53亿人次,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52%。
现在大家对医改看法不一样很正常,因为主要改的是基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还没有动,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看病人数增多,导致大医院患者也多,挤占了城镇居民的资源,所以,感觉看病更难了,各阶层感受不同。
李玲:医改到目前主要在基层推进,城市肯定感觉不充分。医改效果怎么样,在基层看病的农民感受最深。
尹佳:这次医改的成绩是惠及了底层人,城镇没有医保的人有医保了,能看病了,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这些成绩都是大家能够看到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