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化学新药诞生,就会推动新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盐酸埃克替尼、艾瑞昔布、艾拉莫德等一类新药隆重登场,它们各自都是怎样走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化学药研发的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中药研发和生物药研发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新药匮乏一直是我们这个仿制药大国心头的痛。相对于中药和生物制药,临床使用最多的化学药创新依然举步维艰。
去年盐酸埃克替尼、艾瑞昔布、艾拉莫德等一类新药上市,打破了化学新药研发的闷局,让人们感受到“收获期”到来的喜悦。回顾此前传奇新药青蒿素、双环醇以及丁苯酞的问世,一片叫好声背后,却是“不叫座”的落寞与无奈。这不禁令人反思,艰难的化学药创新征旅上,需要怎样去护航?
失衡之苦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将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研发抗击疟疾药物上的贡献。
令屠呦呦成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的就是青蒿素——得益于中医药古方的启示而发现的新一代抗疟药物,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原创药物。
然而,这样一个传奇药物却没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显示,在占国际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市场总额80%以上的公立市场上,诺华约占50%,赛诺菲约占20%,印度企业占20%,而中国企业仅占不到10%。而在私立市场上,中国企业也同样面临来自欧洲和印度企业的激烈竞争。
中国青蒿素产业始终未能主导国际青蒿素类药物市场,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话语权基本上旁落。酿成如此苦果的首要原因是专利知识产权的错失——发明是自己的,专利产品的销售权却是诺华的。
另一个一类新药双环醇也饱尝了企业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之苦。作为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双环醇研发投入1亿多元,上市10年后累计销售额仅有6亿元。与国外创新药销售额几十上百亿美元、投入产出比十倍甚至百倍有着天壤之别。
像双环醇这样的增长烦恼,在丁苯酞身上更为明显。一类新药丁苯酞历时二十多年才研发成功,总投入超过3亿元。石药集团自2004年推出以来,通过将丁苯酞生产技术和欧美地区的销售权向美国某跨国公司授权,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盈利。但尴尬的是,同是丁苯酞,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却不容乐观。直至丁苯酞进入医保目录,形势方才扭转。
双环醇和丁苯酞的悲情,或许只是中国创新药市场的一个缩影。我国批准的自主研发一类化学药为数不多,远低于欧美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化学药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不少原创的化学新药闯过了研发和生产关,却徘徊在市场化环节上。
真正的化学药物创新之路是艰难与漫长的。艾瑞昔布、盐酸埃克替尼、艾拉莫德等一类新药的问世对中国化学制药业是莫大的鼓舞。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