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关系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多元化多极合作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关系,表示参与事物的双方或多方保持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优胜劣汰,在合作中谋求更好的共存方式。今天,中国原料药企业在产能规模足够大,拥有市场话语权后,企业间建立良性健康的竞合关系的需求也变得非常迫切。
近日,维生素C生产企业迎来了一线曙光:备受关注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已由工信部制定完成。这意味着,在政策调控下,维生素C行业有望摆脱市场无序竞争,淘汰不合规产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维生素C价格也有望回归正常。
事实上,近几年维生素C市场的起落只是中国原料药产业发展的缩影。在经过30年规模效应带动的快速发展之后,原料药产业面临如何健康发展的考验。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化学原料药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命题时,要突出一个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要求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准确定位,清醒看待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增长放缓背后
当前,在中国医药产业中,能代表医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只有原料药。2011年,我国出口类药品贸易总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幅下降了1.21%。尽管2011年药品出口总额略有下降,但在全年出口药品构成中,化学原料药比重保持在78%,仍占有绝对优势。
北京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网)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2010~2011年全球经济未能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加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这对中国商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相比之下,有刚性需求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仍延续其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兴旺。全球仿制药市场需求扩大,为中国医药商品迈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空间,仿制药市场及产业已成为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空前机会。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医药商品进出口贸易保持着向前的冲力。
然而,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情况显示,我国原料药出口增速放缓,出口金额与2010年、2011年相比呈下降趋势。
从2011年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情况来看,去年我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中一些独占的资源型原料药,如肝素钠的价格持续走高;而同样是我国独占的优势型原料药,如维生素C和青霉素系列,却因为国内产能过大或过度竞争而造成行业格局变化,引起出口价格下滑或成交萎缩。同时,尽管原料药类出口数量继续上升,但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欧元区贸易汇率风险突显、传统大宗品种普遍面临成本上涨且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较大。产能过剩、成本飙升、环保压力已经成为我国原料药发展的瓶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