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公众巨大期望的新一轮医改,能够填平基层就医的洼地,让更多的钱德敏们,在身边的医疗机构就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吗
从52岁开始,钱德敏会不时感受到死亡的阴影。
钱德敏是贵州省毕节市岔河镇双华村村民。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她经常晕倒,“每次晕倒了,都不知道下一次眼睛还能不能睁开。”
钱德敏反复晕倒,是因为她患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概率非常高。医学研究认为,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植入心脏起搏器。
像钱德敏这样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国每年新增30万~50万人,其中仅有3万~5万人能够接受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说:“中国的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不足。”
张澍举例说,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跟美国基本一致,但美国每百万人口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数量为近1000台,中国只有31台,不到美国的1/30。
是什么阻碍了患者接受这唯一有效的心脏起搏器治疗?在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不足”的背后,现行医疗保险政策有何缺憾?
唯一有效
钱德敏这种反复晕厥的生活,从2008年一直持续到2011年。
她也曾求医问药。因为即便没有晕倒,钱德敏也经常感觉“没有力气、脚发软、说话久点都不行,连饭都做不了”,钱德敏在外打工的丈夫不得不辞工回家照顾。
然而,看病的结果让钱德敏和家人非常无奈。“医生讲我这是心脏病,不好治,很花钱,我就不想治了,觉得不舒服了,就去打点吊针、吃点中药。”钱德敏说。
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吴立荣看来,钱德敏的这种疾病应对,其实是在“走弯路”,疾病风险非常大。“好多患者得了这个病,装不起心脏起搏器,又想缓解症状,常常是有病乱投医,甚至搭进去半个心脏起搏器的钱却对疾病没有任何改善。”
据吴立荣介绍,钱德敏属于心律失常中的心动过缓,导致其心动过缓的原因则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搏动60~100次,如果心脏由于某些地方出现问题,导致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如电信号发放停止或延迟、传导紊乱或传导速度有异常等等,都可以引起心脏正常节律的改变,形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分为两类:心跳过快和心跳过慢。心跳过慢又可分为两类,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
吴立荣说,心跳过慢的直接后果是心脏向全身的泵血量大大减少,其症状除包括心慌、胸闷等典型心律失常的症状,也包括一些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如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眼睛发黑、头晕等。相较于这些症状对生活的困扰,其可能导致的突发性意识丧失、心脏停搏、晕厥等将严重危及生命。
“对心跳过慢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心脏起搏器疗法。但药物疗法只应用于紧急情况或者临时挽救生命,剂量要求极其严格,且可能出现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换言之,这种病靠吃药是治不好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心跳过慢的最好方法,就是心脏起搏器治疗。”吴立荣说。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由电池和电路组成的脉冲发生器,它能替代心脏的起搏点,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心脏起搏器被誉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大奇迹。统计显示,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被植入患者体内,全球已经有三百多万患者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治疗。
吴立荣评价说:“这一手术非常安全,而且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植入前的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并不算昂贵”
记不清是在第几次晕倒之后,钱德敏被家人送到毕节地区医院。医生给她的建议即是安装心脏起搏器。
钱德敏对心脏起搏器没有概念,却牢牢记住了这个治疗的费用——五六万元。“医生说心脏起搏器本身的费用大概是2万~4万元,各种检查、药物、住院的费用还得一两万。”
这对家庭年收入仅2000元的钱德敏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钱德敏再次打算放弃。
然而奇迹出现了。“有医生给我打电话,说我的症状非常典型,符合救助条件,大部分的费用都可以免除。”钱德敏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