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近年来,我国扑热息痛的生产和消费发展很快,已成为扑热息痛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15009.54万吨,同比增加12.31%;出口金额5681.72万美元,同比增长8.30%。
今年一季度,扑热息痛出口平均单价为3.7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56%,延续近年的下跌趋势。受欧美债务危机、主要竞争对手货币贬值、国内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扑热息痛出口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
今年一季度,扑热息痛对主要地区出口均呈下跌趋势,对欧盟出口915.25万美元,同比下降12.69%;对北美洲出口182.29万美元,同比下降11.77%;对拉丁美洲出口239.04万美元,同比下降26.26%,出口行情低迷。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扑热息痛出口经营企业共计108家。其中,国有企业36家,出口金额1945.24万美元,占比34.24%;民营企业67家,出口金额2708.02万美元,占比47.66%;“三资”企业5家,出口金额1028.46万美元,占比18.1%。国有、民营企业出口金额占比共计81.9%,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我国是扑热息痛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扑热息痛出口绝对值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然而,绝对的市场份额并不等于绝对的市场话语权,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出口价格长期徘徊甚至持续走低。究其原因,与我国扑热息痛出口行业现状密切相关。我国扑热息痛产业技术含量低,结构亟待调整,各企业在提高新技术水平、研发新产品无果的情况下,只是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把应得的利润拱手让给了国外客商。长此以往,我国扑热息痛产业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设想几乎成为泡影,整个行业彻底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泥潭。在亚洲、欧美等传统市场的竞争已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各企业又将目光转向了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然而,新一轮的价格厮杀,很快挤掉了各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行业难以摆脱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怪圈,企业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中已无抵御任何市场风险的能力,只能停产观望,以挨过市场低迷期。2012年,扑热息痛市场将进入一个漫长的“冬季”,市场行情将在低价位进一步徘徊,出口企业也将进入“猫冬期”。(作者:杜红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