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是很多女性的心头好,饭后闲暇来一块巧克力、蛋糕,一杯布丁、奶酪,让很多人觉得很过瘾。那么,甜食是子宫杀手吗?究竟是不是耸人听闻?确实有不少医院门诊医生反映说,确实经常碰到很多爱吃甜食的姑娘,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来看月经不调、多囊卵巢、不孕不育的。
甜食间接影响女性子宫卵巢
过度食用甜食对子宫虽然没有直接的危害,但也有间接的坏影响。中医理论说甜食是属于膏粮厚味,过食后人容易痰湿积聚,冲任失调,如果是女性就会影响到卵巢,造成不排卵,内分泌失调等,从而影响到子宫。
不同时期的子宫护理
儿童期:做好三件事
呵护子宫应从儿童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是包括子宫在内的全身器官发育的高峰期。为了让子宫发育良好,子宫体与子宫颈的长度比例正常,避免子宫发育不良症发生,以及让子宫“立得端,站得稳”,既不前倾也不后仰,必须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是合理排三餐,补足子宫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矿物元素。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半,并合理安排辅食;二是断奶后坚持吃平衡餐,即食物品种多样,比例平衡。
第二件事是设法让孩子睡足睡好,奥妙在于睡眠中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而生长激素有利于全身组织与器官的生长。
第三件事则是鼓励孩子勤上运动场,多参加体育活动,运动也有助于体内激素的分泌。
另外,也不可忽视妇科病的侵袭,诸如外阴炎、阴道炎等。由于子宫开口向外,这些炎症可能侵入子宫,故要破除只有已婚女性才看妇科大夫的陈规陋习,树立小女孩也要定期看妇科的新保健观。一旦发现妇科疾患,及时治疗,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障子宫的安全。
青春期:强化防护措施
当第一次月经来潮,标志着子宫发育基本成熟,女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此时,子宫向外界“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扩大,从而给形形色色病原微生物偷袭以可乘之机,强化防护措施势在必行。
首要一条措施是适龄婚育,切忌早婚早育。研究资料显示,女性过早婚育,由于子宫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但难以担负起孕育胎儿的重任,不利于优生,而且易使子宫不堪重负,进而罹患多种疾病,比如少女生育比成年女性更易发生难产,子宫破裂的机会显著增多,产后也更易出现子宫脱垂。
另外,令人担忧的非婚妊娠少女近年来增多,致使人工流产率呈直线上升,特别是短期内反复多次施行“人流”,或者私自进行药物堕胎,对子宫的摧残更大,应给予高度重视。
生育期:“多事之秋”严防死守
进入生育期后,子宫亦随之进入“多事之秋”。呵护的措施:首先做好计划生育,避免多次人工流产。偶尔一次“人流”,只要是准备充分,操作正规,尚不会对子宫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次数过多或两次“人流”之间相隔时间甚短,则后果严重,常可导致子宫内感染或子宫损伤,甚至危及以后的孕育。
其次是保持性专一,严防性病偷袭。众所周知,得了梅毒、淋病等普通型性病,虽也可给生殖道乃至子宫惹来麻烦,但还是可以治好的,如果因之而染上艾滋病,那搭上的就不仅仅是子宫,而是你的生命了。故在这道“堤坝”面前要“严防死守”,绝对不可后退,哪怕是半步。
其三,夫妻间性生活要有节、有度,并注意清洁卫生。丈夫的包皮垢属于一种强烈的致癌物,乃是导致女性宫颈癌的一大元凶。为此,包皮过长的男子应施行包皮环切术,平时要勤洗澡,保持性器官的卫生。妻子一旦进入孕期,性生活应予以严格限制,尤其是在孕早期与孕末期三个月,严禁性交,以防宫内感染。
其四,孕期要遵照医嘱,定期做好产前检查,特别要警惕有无阴道流血和胎位异常。一有异常出现,立即就医。最后一点是产后坐月子也要讲科学,注意日常起居,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早干重活,防止子宫脱垂发生。
生育后期:要注重卵巢和子宫的护理
传统观点认为,女人在生育后的一月之余就可以恢复体质。但是按照现代中医理论解释,女性的产后保养应该在2到3年之间,因不同女性体质而定,也要注意清宫和暖宫,除营养补充外,多注意锻炼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这也是女性进入第二次生育的必须缓冲期。健康女人的标准就是宫巢和谐,肤质润盈,大小便规律、情绪稳定。
绝经期:不可忽视“老来红”
女性进入绝经期后,表明子宫已经退役,但并非万事大吉,保健工作依然不可松懈。一般说来,老年期遭受癌症之害的可能性大增,表现在老年女性身上的就是宫颈癌发病率上升。故老年女性仍须注意观察来自生殖系统的癌症警号,如“老来红”、性交出血等。同时,更年期妇女要注意合理进餐,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戒烟忌酒,防止肥胖。医学资料显示,肥胖与吸烟也可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病危险。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