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缓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倒逼”态势已成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当今,中医药的一些传统优势领域受到了严峻挑战,中医“治未病”的先进理念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法、服务手段来支撑,难以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实现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应对人口老年化和疾病变化,迫切需要中医药提供技术支持;许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需要在技术层面提供更充足的依据;新的服务领域还需要加快拓展。这些都无疑对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形成了“倒逼”态势。
据了解,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药的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国家正利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研究和利用,使我国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和资源优势受到威胁。
从中医药自身发展看,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内涵挖掘、全面继承还不够,以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也不够;中医药发展中遵循自身规律、保持自身特色面临许多挑战,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中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把握中医药本质特征还不够;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及其规范体系还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同时,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药学所认识的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用传统概念表达的科学内涵等,还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1月10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表示,必须把推进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能力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落脚点在解决临床
据统计,2009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列入中成药987种,比上一版增加164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有102种中成药和颁布了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被纳入。此后,各地积极推动中药品种纳入增补目录,不少地方增加的品种数超过了西药。贵州增加比例达到近62%,西藏等民族地区增补的品种以民族药为主。
作为构建我国医疗保健体系的一部分,中医药在本轮医改中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和光明的前景。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报告中指出,中医药能否切实发挥作用、真正赢得信任,关键在于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在于对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所作的贡献。中医药如果在疾病防治技术上没有新的发展,在临床疗效上没有新的提高,在维护和增进人们健康上没有新的作为,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政策制定就缺乏有力依据,事业进步就缺乏强力支撑,生存发展就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是躲不过绕不开的,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认真对待,提高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切实把加快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作为政策扶持和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王国强表示。
首先要理清思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把握中医药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找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中医药学术进步的目标任务。
其次要坚持继承创新。创新是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中医药学术发展必须将在继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在创新中必须坚持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并始终把其作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提,不断取得原创性成果、形成原创性优势。
第三要注重实效。努力争取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药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和重点突破,理论创新成果能够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创新成果能够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中药创新成果能够满足临床和生产需求,方法学创新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实践所用。归根结底,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医药学术发展带来的好处。
第四要创新机制。围绕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需求,凝练大项目;以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凝聚优势力量,搭建大平台;重视系统整合,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实现大联合。
第五要加强转化。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要尽快将学术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有疗效、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广大民众。
整合资源
去年9月,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中医药的巨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独木不成林。中医药学术创新、产业发展需要更多人、财、制度的支持。目前,中医药科技工作更加突出“自主创新、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加强转化、系统整合”的原则,更加注重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成果转化与推广,更加注重整合资源、协同研究的组织模式。
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包括天津、成都等在内的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个重点研究病种。如今这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进展顺利,部分省份的硬件建设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陈竺指出,要整合资源,打造体系,开放平台,把国内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建设和利用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向海内外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开放,促进多学科融合,向具有优势的病种聚焦,力争在一些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王国强表示,2012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深化重点病种研究,不断创新技术方法、解决临床难题。力争在16家基地初步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促进临床和科研的进一步结合。
另外,国家中医药局2012年还将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的研究开发;做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改进局级重点科研项目组织机制,重点围绕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引导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多方的投入机制和协同研究的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果。(记者李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