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公立医疗系统药物价格虚高的问题引起社会深度关注。
谁该为虚高的药价负责?被认为症结所在的“以药养医”弊端该如何破除?与之攸关但迟迟未能铺开的公立医院改革又应如何推进?
11月28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广州落幕,不过留在院长们心头的上述问题并未找到答案。
始自2009年的新一轮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第一阶段任务(2009-2011年),在2011年末临近收官,但种种迹象表明,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谁该为虚高的药价负责?
作为医疗机构的年度大会,这一年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数千名医院院长和医改官员与会。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被记者问到为什么虚高的药价降不下来,为什么医药分开很难做时,直言“‘以药养医’是我国的一项国策,是过去因为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一项临时的措施,其实政府也知道这样的一种政策,没有履行好政府的责任。”
廖新波还认为,药价虚高的问题,“根本不是医生的问题,虚高是价格制定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的事情。”
不过,在一些制药企业人士看来,虚高药价是招标造成的,是招标让虚高药价合法化。
“虚高药价怎么来的,它是被15%激励出来的。为什么大医院合资和外资用药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这些药物贵。对15%的限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在该年会一场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沙龙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企业人士直言。
而在一些专家看来,由于现行药品招标存在设计缺陷。招标和采购之间存在的差额问题一直未能找到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药价虚高的治理有待制度性优化。
“什么叫招标,什么叫采购?两者之间的差额怎么处理?是让医院瓜分,是让利于民,还是由政府重新分配?这个命题解决不好,药价虚高等诸多问题就依旧难以解决。”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如是说。
高解春所说的招标与采购之间的差额,实际上即为中标价与经过二次议价后的医院实际采购价之间的差额。
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对这块差额的管理一直缺乏明文规定,处于类似真空状态。而这一真空状态的出现则为医院进高价药创造了更大的动力。
医改尚缺有效激励及约束机制
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主任刘远立看来,中国现在的医改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是医改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从供方来说,医务人员受鼓舞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扭曲的价值体制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医生仍然没有体面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补偿机制不到位,外加扭曲的价值体系,这就使得中国的医生都在为了生计而开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问题形同虚设。
“见死不救肯定不行,但救了以后谁付钱。这是公立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医院院长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在总结三年医改得失时,也将“公立医院公益性难回归”列入了医改三大不足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
医保支付“不改不行”重点圈定“总额预付”
由于缺乏支付方定价机制,中国医保部门虽然是政府采购药品的主要出资人,但对药品招标的约束一直以来都相当有限。
在中国医改即将走完三年尝试期,而天价药依然频现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
据朱恒鹏透露,国家发改委医改办、卫生部、人社部、财政部等医改相关的部委已然形成共识,即将推广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近期的重点将圈定总额预付。
据了解,所谓总额预付,其实为医保结算的一种方式。一般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费用总额,并预付给医疗机构包干使用,用于购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医疗服务。如果实际发生费用超支,超支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医保总额预付和收支两条线之间依旧存在悖论,所以须改革现有的收支两条线政策。因为,在收支两条线的机制下,当总额预付后结余的资金并不能给到医疗机构,这明显将降低医院采购和医生使用优质廉价药品的积极性。
“全世界医保总额预付一定是结余留存的。也就是说,医保机构给医疗机构一定数额的钱,不管用多少,只要把病人服务好,剩下的钱一定是给医院的。如果不是这样的机制,谁会来干?中国将这些问题都理顺,药价虚高问题就解决了。”一位上海的医改专家解释说。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