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两年的疯涨后,中药材价格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掉头向下并一路下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正值中药材收获季节,加上宏观调控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已成定局,预计行情将延续至2012年6月份。
对于下游制药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将略有缓解,但由于涉及品种繁多和市场管控,尚未在终端消费中明显体现。此外,专家建议加快完善行业体系建设,谨防暴跌行情后再次转入暴涨。
药市步入下行通道行业指数将跌破2000点关口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年10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10月综合200指数收于2264.67点,环比9月大跌5.29%,指数下行趋势不变,短期难以反转。
从监测的537种品种价格波动看,环比9月,10月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的品种一共有235个,变价品种比例占总量的44%,环比下降2%。其中,升价品种40个,占总量约8%;降价品种195个,占总量约36%;平价品种302个,占总量约56%。
与2010年10月相比,降价品种已达245个,占总量约46%。其中,金银花(山东统)下降85元、覆盆子(浙江统)下降60元,桔梗、金钱草、广山药等常用品种下降幅度均超过50%,补骨脂降幅更是达到71%。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表示,随着今年中药材新货上市,2009年和2010年囤的货进入到集中抛货期,价格下跌已成必然。较综合200指数2905点的高位相比,预计这一指数在未来数月可能跌破2000点大关。
另外,中投顾问医药研究员郭凡礼表示,预计今年底前至明年上半年,中药材价格都将处于回落期,且近1-2年内都难以大幅回升。
多因素“挤走”药市泡沫
从气候变化影响产值,到物价和人工成本上升,再到游资炒作囤积压货行为,以及国家调控和金融信贷政策等,近两年中药材行情变化已不能单纯用供求变化来概括,多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价格走势。
从市场本身看,供需缺口正在缩小。2010年全国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达96个。在此背景下,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药材产量普遍增加。
贾海彬表示,大量中药材新货上市对于当前药市行情好比是“后有追兵”,而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前有堵截”的困境,主要是指下游制药企业进货意愿大幅降低,而药材商户急于抛售。
另外,从政策方面看,为严厉打击囤积炒作中药材的行为,努力保持中药材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发改委7月对查获囤积党参的经营者执行“清仓令”,责令限期、限价、限对象销售。同时,为摸清我国中药资源家底,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部分省份将于11月内陆续启动普查试点工作。
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根收紧”是“挤压”中药材价格泡沫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蔡同德药业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前两年不少资金持有者像炒股票、炒农作物一样热炒中药材,大多都是现金交易,有利益就进来,行情不好就撤离,灵活度比较高。现在大的金融环境偏紧,而这部分炒作资本本身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加上之前已有获利,便纷纷撤离。
此前,不少媒体报道称一些地道药材市场出现“早早收市、闲聚打牌”等与2010年车水马龙截然相反景象。郭凡礼表示,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供需关系和宏观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因为难以接受价格快速回落尚存在惜售心理的药商们,如果继续捂盘,恐怕将面临大幅亏损。
“一开始药材涨价令不少炒药的人赚到了钱,于是投入更多资金。但据我们调查,当前70%-80%的药商把之前赚的都赔了,可能连本金都捞不回来。”贾海彬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