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中国人参困局:80%世界产量不足4%产值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1月2日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上旬,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内,参农们在进行人参交易。

    

     在中国一斤80块钱的人参水参(鲜参)出口到国外,经过加工、包装后再卖回来,可以卖到1.7万-3万块。在北京的一家国外知名人参专卖店里,600克的6年生人参卖到7万多人民币,一般的人参也都在三四千块钱,而在中国,今年人参的收购价格平均为90块/公斤。

    

     中国,虽然头顶世界人参产量第一大国桂冠,数十年来,人参产业发展之路却异常坎坷。为中国人所尊崇的“百草之王”,长期在世界竞争中“大比分”落败,至今仍被禁锢在发育不良的产业格局中作困兽之斗。究竟问题何在?本报记者深入中国吉林省人参主产区,探访参农、专家、经销商和企业,试图解开中国人参产业长期低迷的症结所在。

    

     产业之困

    

     80%的世界产量,4%的产值

    

     有人测算过,韩国高丽参的栽培面积、总产量仅为吉林人参的30%,总产值却为吉林人参总产值的20倍。仅是韩国正官庄(韩国高丽参的品牌老字号),去年收入就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反观中国,与人参有关的企业约5000多家,效益却不足正官庄的1/10。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因为含有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和微量元素而成为一味名贵的药材,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历史。吉林省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栽培人参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参产地。有关数字显示,全球人参市场每年总产量约1万吨,其中我国年产量在7000吨左右,占全球的70%-80%,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的70%-80%。

    

     尽管是主产国,而且在人参资源多样性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例如中国人参生态类型达到7个,包括大马牙、二马牙、圆膀、圆芦等,韩国目前只有1个,即大地种植的高丽参),然而,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产值份额却极其微小。如2007年全世界人参总产值达500亿元,而中国的生产总值只有16亿元,产值份额不足4%。

    

     有人测算过,韩国高丽参的栽培面积、总产量仅为吉林人参的30%,总产值却为吉林人参总产值的20倍。仅是韩国正官庄(韩国高丽参的品牌老字号),去年收入就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反观中国,与人参有关的企业约5000多家,效益却不足正官庄的1/10。

    

     吉林农林大学中药材学院张连学教授多年从事人参种植、栽培和产业化研究,近年来经常去韩国进行考察。以他对中韩两国人参产业的观察来看,造成目前这样巨大的差距有许多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早期吉林水参价格与韩国、朝鲜人参差不多。因为种人参挣钱,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大力宣传“要想挖穷根,首先种人参”的口号,对人参生产实行放开经营,造成盲目发展产量剧增。再加上国家一直不允许人参进入食品领域,供大于求的矛盾终于爆发,价格一落千丈。

    

     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中国人参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行业协会。现在参农组织化程度还是很低,一些参农合作社刚刚成立,比较松散,起的作用较小。由于各种原因,参农之间会出现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在国家层面,政策扶持不到位,药食没有完成同源。从企业来讲,没有成体系的知名品牌产品,也没有成型的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