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产能超全球需求5成 中国维C产业苦盼新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24日   来源:证券日报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上市公司中也有“维生素”群。我国维生素产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过犹不及,如今又陷入供过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近两年来,纷纷上马或扩产的维生素C项目,使得众多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陷入了“内战”之中。不仅产品价格高台跳水,更是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主要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骨干企业更是成为“重灾区”,类似局面也在其他维生素C生产企业大量出现。面临如此棘手的困境,中国维生素产业应何去何从?

    

     维生素C陷产能过剩恶性循环停限产皆失效苦盼新政

    

     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价格连续4个景气年后首次下降,主因系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沉疴难愈。

    

     维生素C由于应用范围广泛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维生素C是维生素族群中的大宗品种,我国的出口量已占到全球市场80%的份额。但内需、外需占比极不平衡,外需出口占全国产能的80%,内需仅占20%。

    

     2010年以来,维生素C价格一落千丈,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已经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中国维生素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了33.5%,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下降了16.6%,这是维生素类产品价格连续四个景气年之后的首次下降。其降幅之惊人,在整个原料药出口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维生素类两大支柱产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价格下降——2010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增长46.8%,出口单价下降31.3%;维生素E出口数量增长30.6%,出口单价下降3.3%。

    

     VC产业无序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维生素C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全球90%的生产能力。目前,业内公认的维生素C“五大家族”分别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后起之秀山东鲁维制药。其中,石药集团和山东鲁维制药产能约为3-3.5万吨;东北制药产能约为2.5万吨;华北制药和江山制药产能都在2万吨左右,“五大家族”的产能总和约12万吨,与全球维生素C总需求量大致相当。国际上可与他们匹敌的只有维生素巨头帝斯曼,其大约拥有2.3万吨产能。

    

     “五大家族”的产能在国际称雄也不是一蹴而就。资料显示,中国维生素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起步,70年代个别品种技术突破,如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国际巨头帝斯曼(原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安迪苏公司(原罗纳普朗克公司)等企业垄断全球维生素的生产销售,那时我国除生物素以外的其他各种维生素虽然实现国产化生产,但中间体依然依赖进口,产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直到90年代中后期,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整个维生素产业迅速升级发展。到本世纪,维生素A、D、E、H等14种维生素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维生素产业高速发展,速度太快、监管缺失导致部分种类维生素的生产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启动就收不住车,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影响出口价格。例如,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数据显示,1992-1993年间,VC的价格曾高达每公斤12-14美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中国企业过度投资,高峰时期国内VC生产厂家一度高达28家。新增竞争者太多,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VC出口价开始走入一轮跌势。

    

     纵观我国VC行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VC价格上升,生产企业便盲目投产,进而导致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快速回落;然后有生产企业被迫退出,供需重新平衡这样一个周期性循环过程。2008年-2009年,VC价格再度高企,大量中小企业纷纷上马VC生产项目,转而再度造成我国VC行业产能过剩。据券商估计的数据,整个行业的总产能超过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