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青蒿素这一中国版的原创药正在给中国科学家带来无上荣耀。不过,中国这一青蒿素原料和原创药的发源地并未能真正主导国际青蒿素类药物市场。
荣耀纷至沓来
中国原创的青蒿素类药物被国际认可始于2001年,当年,WHO正式将青蒿素类药物确定为全球抗疟疾用药。
此后,一些国际大奖开始被陆续授予当年发现和发明此类药物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科学家。200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教授及其团队,由于发明了治疗疟疾的高效药片“复方蒿甲醚”而被授予“欧洲发明人非欧洲单元大奖”。
屠呦呦在国内学界和业界的突出贡献被认为参与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中国青蒿素产业的落寞
不过,拉斯克奖这一迟到的大奖却难掩中国青蒿素产业的落寞与无奈。
青蒿素作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原创药物,曾经是一代制药人的使命和希望。
为应对援越战争期间热带雨林多发疟疾的问题,周恩来总理于1972年亲自部署了“523计划”研制抗疟新药,全国共有40多个单位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最终获得WHO认可的复方蒿甲醚,从开始研制到取得成功,前后跨越长达20多年。
然而,从2001年WHO将青蒿素类药物确定为全球抗疟疾用药以来,中国青蒿素产业却始终未能主导国际青蒿素类药物市场。
上海一位医药行业的资深专家在谈及青蒿素专利时,就向南都记者直言,这是我们医药行业最伤心的事情:“发明是我们发明的,但专利产品的销售权却是诺华的。尽管我们拿了奖,但我们的产品并未真正获得WHO的完全认可。”
缘起专利之痛
中国制造的青蒿素制剂未能主导国际市场,最初的障碍源自专利。
上世纪70-80年代,创新药青蒿素、蒿甲醚、本芴醇先后由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1982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开始科技攻关“合并用药延缓青蒿素抗药性的探索研究”,并最终研发了复方蒿甲醚。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
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
曾经参与青蒿素研发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称,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国际市场销售权,也有苦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复方蒿甲醚90年代初要自己做国际注册和市场开发并不容易,当时我国药业跟国际的联系比较少,适应国际游戏规则方面甚至不如印度,另外,企业运作的能力也不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