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救命药“鱼精蛋白”稀缺 击中药品价格管制软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9月13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鱼精蛋白,一种心脏手术必须的药品,近日引起了全国与心脏有关的医疗机构的注意,因为这种药品严重缺乏,已经有很多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手术。药厂之所以不愿生产鱼精蛋白,主要是因为价格过低、利润太薄。在政府的干预下,北京一家药厂恢复生产。但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干预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没有长效机制,问题以后还会发生。

    

     (9月12日《齐鲁晚报》)

    

     很多心脏病患者急需鱼精蛋白做手术,医院却买不到这种药品。不难想像,肯定有不少患者因为不能及时做手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这算不算是重大的公共医疗事故?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由于问题发展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程度,政府已经开始干预。相信在近期,鱼精蛋白的严重短缺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鱼精蛋白的生产和销售仍然无利可图,短缺问题肯定还会出现。因此,确实需要一种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那么,什么样的机制才是长效的?

    

     提价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但这种办法显然是公众所不欢迎的。虽然在目前这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提高鱼精蛋白的价格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提价也不能一劳永逸,在通胀持续高企的背景下,过段时间可能又会出现无钱可赚而减产停产的情况,因为行政介入总是“慢半拍”。

    

     有人建议,政府对鱼精蛋白等利润太薄的必需药品进行补贴,从而激发厂家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然而,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补贴的标准如何确定?鱼精蛋白要补贴,其他药品怎么办?如果很多药品都需要补贴,政府补得起吗?

    

     价格是市场上最有力的杠杆,它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如果行政力量强行压制价格,就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供应短缺,这一规律在鱼精蛋白上再次得到了印证。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数十次降低了上万种药品的价格,但大多数降价的药品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患者的医疗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在增加,这也早已证明价格管制在市场上是无效的。

    

     那么,既能保障供给、又能让价格合理的长效机制是什么呢?权衡利弊,没有比市场机制更可取的选择。而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就是价格的市场化,即由市场来调节价格,由商家自主地定价。

    

     根据《价格法》的规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这是药品实行政府定价的法律依据。可是,真有这种“必要”吗?要说“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粮食比药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粮食可以市场化,药品为什么不可以呢?

    

     诚然,药品生产及销售如果实行市场化,鱼精蛋白等药品的价格可能是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合理的,公众应该予以接受。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机制,只要竞争公平而充分,效率就能提高,成本就能降低,价格就会趋于合理。政府所要做的,是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

    

     鱼精蛋白稀缺击中了价格管制的软肋,药品由市场调节价格、由商家自主定价的市场化势在必行。(评论者:盛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