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推出iPhoneOS3时,钻研苹果配置的发烧友注意到它的一项应用技术——“录音器”。岂料这个技术让医生深恶痛绝,“如果是一支录音笔,你会提高警惕。但,你很容易对手机掉以轻心,落入病人为了起诉你而设下的‘套’。”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眼下,越来越多的病人带着录音笔出现在病房里。医生对此高度警惕,同行间互相提醒:“今天的病人就是明天的原告。”对此,病患喊冤:“录音不是为了‘保留证据’,着实是记不住医生的叮嘱。”
录音,就是为了记录下“医生说过的话”,但与以前老年病患带着纸笔“听写”医嘱不同,科技正对医患关系提出新挑战。
医方:正在遭遇“被动的攻击”
小郑是沪上一家三级医院的年轻医师,近日一次门诊,病人进门就把一支录音笔搁在他的手边。小郑没有中断诊疗过程,但他觉得,“这让整个就诊过程变得很尴尬,因为彼此失去互信。”
记者已不止一次从医生处得知:医院里有不少病人带着录音笔,“把包放在桌子上,把手机往医生的手边推”,病患的不自然行为,被视为再明显不过的偷偷录音举动。
在医者看来,这是“被动的攻击”。“从法律角度而言,如果你拿录音笔对着我,我可以一句话都不说的,这是每个人自我保护的权利。”不过,实际临床中,大部分医生即便知道病患在偷偷录音,还是会继续诊疗,同时让病患记录下日后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日常临床中,医患双方是以通俗语言来交流的,其中肯定会夹杂一些口语或不规范的表达,这是为了让大多数患者听懂。可一旦病人从中找出一些口误或表达不规范、容易引起歧义的话,作为日后控告医生的依据,医生就比较被动了。”沪上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
病患:“3分钟”记不住医嘱
对于医生的反应,病患反诘:“医生太敏感。”
“我只想录下医生的提醒,回家可以执行。”这两年,蒋女士去医院看病除了带社保卡,就是在包里放支录音笔。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好几次看病,回到家就把医生的叮嘱忘了大半。
近年来,国外医院里也出现了“录音笔病患”。对此,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健康节目主持人迈哈迈特·奥兹相当推崇,“医生都很忙,每次你见医生的时间可能只有3分钟,他会很快地跟你说完问题。而你一离开那个办公室,恐怕已经忘了一半医生说的话,所以最好能录下来。”
医生忙、看病时间短,似为各国通例。基于此,奥兹分析,人们看病时的情绪也会显得比较紧迫。“很多病人在家时想好了有许多症状要告诉医生,可一见到医生,往往会忘记大半。”为解决“记忆短路”,他建议病人就医前记下要告诉医生的症状或诊断线索;就医过程中,带上一个朋友或用一支录音笔,认真完整地记下医嘱。
律师:录音作为证据证明力不高
不过,即便在美国,病患带着录音笔就医也存有较大争议。
按国外法律,一般情况下,如果病患在未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将被视作非法,病患甚至要承担较严重的法律责任。但医学法律之外的观点是:兴许病人不存在主观恶意。有医学观察人士指出:“要让病人和家属记住医生说的每句话,远比医生想象得困难。有人尝试尽可能地用纸笔多记下一些内容,显然这不犯法。录音只不过是更简便的方法而已。”
不管怎样,在国外的医疗纠纷中,由于非法获得的录音证据力存有瑕疵,加之录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确定,目前它基本只做个人保健参考,难以被法院采信。
我国的情况类似。上海律师协会医疗纠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天阳律师事务所律师栾晓丽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医疗诉讼中,以录音作为证据的极少,这是因为这种录音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明力不高。”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录音是病患偷偷所为,难以称为“合法手段”。加之医疗诉讼涉及医学专业上的问题,很难通过录音来证明医方诊疗行为的不当。
难以作为法律证据,并非说完全不能;病人是善意,还是恶意,也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向记者坦言,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是:其一,医生会用他们熟稔于心的规范术语与病人交流,但患者可能听不懂;其二,医生能少说则少说,甚至不说,惜字如金。
至此,录音笔恐怕只是医患互信渐行渐远的导火索。(记者唐闻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