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录音笔进诊室医生“头疼”医患互信或渐行渐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7月20日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当苹果推出iPhoneOS3时,钻研苹果配置的发烧友注意到它的一项应用技术——“录音器”。岂料这个技术让医生深恶痛绝,“如果是一支录音笔,你会提高警惕。但,你很容易对手机掉以轻心,落入病人为了起诉你而设下的‘套’。”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眼下,越来越多的病人带着录音笔出现在病房里。医生对此高度警惕,同行间互相提醒:“今天的病人就是明天的原告。”对此,病患喊冤:“录音不是为了‘保留证据’,着实是记不住医生的叮嘱。”

    

     录音,就是为了记录下“医生说过的话”,但与以前老年病患带着纸笔“听写”医嘱不同,科技正对医患关系提出新挑战。

    

     医方:正在遭遇“被动的攻击”

    

     小郑是沪上一家三级医院的年轻医师,近日一次门诊,病人进门就把一支录音笔搁在他的手边。小郑没有中断诊疗过程,但他觉得,“这让整个就诊过程变得很尴尬,因为彼此失去互信。”

    

     记者已不止一次从医生处得知:医院里有不少病人带着录音笔,“把包放在桌子上,把手机往医生的手边推”,病患的不自然行为,被视为再明显不过的偷偷录音举动。

    

     在医者看来,这是“被动的攻击”。“从法律角度而言,如果你拿录音笔对着我,我可以一句话都不说的,这是每个人自我保护的权利。”不过,实际临床中,大部分医生即便知道病患在偷偷录音,还是会继续诊疗,同时让病患记录下日后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日常临床中,医患双方是以通俗语言来交流的,其中肯定会夹杂一些口语或不规范的表达,这是为了让大多数患者听懂。可一旦病人从中找出一些口误或表达不规范、容易引起歧义的话,作为日后控告医生的依据,医生就比较被动了。”沪上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

    

     病患:“3分钟”记不住医嘱

    

     对于医生的反应,病患反诘:“医生太敏感。”

    

     “我只想录下医生的提醒,回家可以执行。”这两年,蒋女士去医院看病除了带社保卡,就是在包里放支录音笔。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好几次看病,回到家就把医生的叮嘱忘了大半。

    

     近年来,国外医院里也出现了“录音笔病患”。对此,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健康节目主持人迈哈迈特·奥兹相当推崇,“医生都很忙,每次你见医生的时间可能只有3分钟,他会很快地跟你说完问题。而你一离开那个办公室,恐怕已经忘了一半医生说的话,所以最好能录下来。”

    

     医生忙、看病时间短,似为各国通例。基于此,奥兹分析,人们看病时的情绪也会显得比较紧迫。“很多病人在家时想好了有许多症状要告诉医生,可一见到医生,往往会忘记大半。”为解决“记忆短路”,他建议病人就医前记下要告诉医生的症状或诊断线索;就医过程中,带上一个朋友或用一支录音笔,认真完整地记下医嘱。

    

     律师:录音作为证据证明力不高

    

     不过,即便在美国,病患带着录音笔就医也存有较大争议。

    

     按国外法律,一般情况下,如果病患在未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将被视作非法,病患甚至要承担较严重的法律责任。但医学法律之外的观点是:兴许病人不存在主观恶意。有医学观察人士指出:“要让病人和家属记住医生说的每句话,远比医生想象得困难。有人尝试尽可能地用纸笔多记下一些内容,显然这不犯法。录音只不过是更简便的方法而已。”

    

     不管怎样,在国外的医疗纠纷中,由于非法获得的录音证据力存有瑕疵,加之录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确定,目前它基本只做个人保健参考,难以被法院采信。

    

     我国的情况类似。上海律师协会医疗纠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天阳律师事务所律师栾晓丽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医疗诉讼中,以录音作为证据的极少,这是因为这种录音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明力不高。”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录音是病患偷偷所为,难以称为“合法手段”。加之医疗诉讼涉及医学专业上的问题,很难通过录音来证明医方诊疗行为的不当。

    

     难以作为法律证据,并非说完全不能;病人是善意,还是恶意,也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向记者坦言,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是:其一,医生会用他们熟稔于心的规范术语与病人交流,但患者可能听不懂;其二,医生能少说则少说,甚至不说,惜字如金。

    

     至此,录音笔恐怕只是医患互信渐行渐远的导火索。(记者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