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年内6成药材价格将高价位运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7月8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日前走访云南、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区发现,从2009年3月开始的中药材涨价潮至今已进入第四波,今年5月份约有7成常用中药材的价格与去年同比上涨。

    

     业内人士表示,年内仍有六成中药材维持高价位运行,自然灾害、游资炒作促成涨价的直接原因。同时,信息导航缺失、中间环节多和储备体系不足三大瓶颈制约中药行业发展。药农、行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认为,当前需加大行业市场规范力度,同时积极着手建立完善中药材信息平台,从根源上破解行业积弊。

    

     近7成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5月市场价格同去年同期比较监测报告》显示,该中心所监测的包括中药材大宗品种在内的537个药材品种中,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的药材品种有371个,占总量约69%。

    

     中药材涨价后将成本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药企和终端的消费者。“看中医就是图便宜,过去一服中药10多元,而现在一服药要30多元。如果继续涨价,恐怕今后连中医都看不起了。”因患有风湿病长年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4岁老人刘琼华对中药涨价感到很无奈。

    

     同时,药企也因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而不堪重负。作为云南文山的道地药材,三七在文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8%。三七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单方、复方制剂数百个,总计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100多个,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滴丸)、漳州片仔癀、血塞通等我国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一些药企的负责人表示,药品零售价格受基本药物指导价格限制不能轻易调价,但药材价格过高后最终将出现“药品成本与价格倒挂”现象,并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

    

     “天灾人祸”

    

     促成涨价三大瓶颈制约发展

    

     贾海滨、蒋尔国和文山州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等中药材专家分析,近年来中药材涨价是供需矛盾、自然灾害、渠道不畅及游资操作多重因素共同所致。

    

     供需矛盾集中爆发。2009年之前,中药材经历了一个长达10年的价格低谷,药农积极性被挫伤,导致许多药材种植面积萎缩、产量下降。同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好,产业发展空间增大导致对中药材需求井喷。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表示,去年全国中药产业产值3170多亿元,增长29.5%,利润300亿元,增长33%,供需矛盾是价格上涨的根源。

    

     2010年旱情重创川滇贵药材生产。其中,云南作为全国品种多、产量大的中药材主产区,2010年大旱使三七等多个大宗中药材减产,向市场释放了供需趋紧的信号,刺激价格上涨。同时,旱灾和通货膨胀导致中药材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文山州三七种植大户王发云告诉笔者,2010年每亩三七的种植成本已达2.7万元左右,比2006年时上涨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