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工业时代食品生产离不了的——食品添加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14日

     生意社6月14日讯 工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食品生产的原有模式,食物成为商品,开始大范围跨区域交易,食材到餐桌之间的旅程变长。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城市通勤时间加长,劳动时间增加,食物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工业形成了四个基本环节:机械化生产、保藏、运输、零售(批发)。

    

     田园式的食物生产模式被割裂。于是为了让一块蛋糕、一杯牛奶在经历漫长的历程后仍旧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就不得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工程师们绞尽脑汁,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食品添加剂由来已久

    

     事实上,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油条成了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800年前,亚硝酸盐开始用于生产腊肉。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槐叶冷淘是唐代人们在夏季常吃的一种凉面,大诗人杜甫曾写有《槐叶冷淘》一诗进行歌咏:“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而这种凉面的配方中,就有一道是染色剂,这种染色剂是将槐叶水煮、捣汁而成,和面烹制后面条颜色碧绿。

    

     世界范围内,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葡萄酒就有人工着色的工艺。

    

     食品工业化不可回避的现实

    

     实际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专门加入的物质。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食品添加剂如同魔术师一般,被利用来快速生产出工业化的食品。

    

     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食品添加剂从天然材料逐渐转变为人工合成。1856年,英国人珀金斯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今天我们走进超市,随便取下一瓶饮料、一块曲奇、一根火腿、一瓶酱油,上面的配料表上都会注明所用的食品添加剂:果胶、大豆多糖、柠檬酸钠、焦糖着色剂、山梨酸钾、碳酸氢铵、大豆磷脂……这些单调拗口的专业名词,代表着丰富的“感官享受”。次亚氯酸钠可以给切过的蔬菜杀菌,让蔬菜更鲜亮;加入苯甲酸钠可以让碳酸饮料保持新鲜口感;碳酸氢钠可以使曲奇饼干膨松可口……工业时代,食品的美妙口感毫无例外地来自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酸甜的糖果、香浓的零食,还是酥脆的饼干和柔软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剂的杰作。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

    

     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提出了苛刻要求。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不可能。如果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而且价格高昂。在这个意义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