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4月19日讯 任何一种战略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可供参考。纵向一体的多元化战略是很多跨国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后的必然选择,这样做很可能打开巨大的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这种选择本身没有错,但是在操作上也会遇到很多不可控因素。
最近笔者接触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以生产原料药为主的外资药企,之前一直是将原料药运到国外总部工厂进行成药生产。而今,面对中国的市场机会,他们想利用自己在中国比国内原料药企标准相对高的资源优势,涉足在华的制剂生产领域。目前,这家外企正四处寻找合作伙伴。
由于中国的种种优势,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原料药生产,并将原料药运到国外工厂加工成制剂。随着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日渐熟悉,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认知也逐步加深,这些跨国企业再也坐不住了,开始考虑生产原料药的同时,在中国境内生产制剂。决策之后,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收购合适的药厂快速行动,二是另起炉灶新建一家合资企业。
纵向一体化
站在战略高度,从原料药生产转变为原料制剂同时生产,这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或称为“纵向一体化战略”。原料药跨国企业采取此种战略明显具有很多优势。
一是质量标准优势。跨国企业几十年来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规范,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方面相对要远高于国内一般水准的企业。二是成本优势。“纵向一体化”后,原料自我供应,相比其他需要采购原料的制剂厂来说,成本会较低。三是资本优势。动辄几千万元的制剂厂,对国内厂家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资本挑战,但是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就是小菜一碟了。四是品牌优势。从营销角度考虑,终端客户会比较信赖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五是垄断优势。在厂家生产的原料是独家或具有专利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控制下游制剂厂家。
然而在现实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可供参考。纵向一体的多元化战略是很多跨国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后的必然选择,这样做很可能打开巨大的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这种选择本身没有错,但是在操作上也会遇到很多不可控因素。正因为如此,也有很多跨国公司只做专业市场,只做原料供应商而不做下游产业。比如全球知名的芯片生产商INTEL,他们只生产芯片,将成品和整机市场交给DELL、联想等厂家。当然,如果跨国原料药公司已经定下如此决心,那考虑的就不是推翻战略本身了,而是如何将“一体化战略”操作成功。
抉择均有利弊
目前情况下,无论是收购制剂工厂还是另起炉灶,各有利弊——前者最大的好处在于速度快,毕竟建厂是需要时间的,办证更需要时间。其次,还可以利用原有制剂厂的人才和渠道。
这里需要注意,投资并购现成制剂厂的前提是有合适的对象可供并购,因为并购还是有风险的。
首先,制剂厂的设施是否符合需求;其次,制剂厂的原有人才是否适合新制剂的生产需要;再次,制剂厂的资产是否清晰,产权是否分明需要搞清;四是制剂厂的证照转变是否存在障碍;五是制剂厂的估值是否偏高。即使上述条件都没问题,如果最后估值很高的话,那还不如自建工厂。
自建工厂的好处在于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根据跨国公司的具体要求设计和建造,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靓丽的图案一样。如果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在时间方面并不是很急迫的情况下,笔者以为亦可采用自建新厂的做法。
除了建厂,还要考虑建好制剂厂以后产品的销路。如果在国内生产的制剂如同原料药一样出口,跨国公司在国际上有很强大的营销网络,那就丝毫没有问题。但如果国内生产的制剂在国内销售,那就另当别论。
虽然国内制剂市场巨大,并且有很大增长空间,但并不是每一家跨国企业都能适应大环境。国内的不少制剂厂与外企是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这种差距并不致命的话,国内制剂厂完全可以依靠价格优势来弥补标准的差异,更何况国内制剂厂也在不断提高标准。
如今,中国不缺人才,不缺技术,不缺设备。看看电器行业、服装行业、日用品行业,全球都是“中国制造”的商品,未来医药市场为什么不可能也如此呢?如果标准的优势不明显,那么,跨国公司就没有国内竞争对手熟悉中国市场。当双方或多方开展营销战的时候,外资企业不一定占上风,除非它的原料药生产是垄断性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倒是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优势以控制营销渠道,建立产品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是跨国原料药企在中国生产制剂的战略逻辑推演过程,任何选择都具有成功的可能,但同时又具一定风险性。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并科学决策,就不会走弯路。(作者:陈春华)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