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网络成假药销售新渠道 隐蔽性强需增加监管力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9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生意社4月19日讯 近期,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江汉分局对辖区某医药批发企业销售假药行为依法作出处罚。该公司业务员刘某通过网络购进一批假冒某上市公司知名品种的药品,未经严格审核就验收入库,并将部分假药销售至武汉市某大型医药连锁企业。该公司未对药品进行严格审核,导致上述假药顺畅地配送至旗下各药店,被消费者购买服用。此外,刘某还以公司名义将部分假药销售给了无证个人,导致假药无法召回,严重损害了群众的用药安全。

    

     该案件引起上级部门高度重视,要求江汉分局严厉查处,全力召回假药。尽管执法人员迅速对假药实施召回,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假药已被患者购买服用。

    

     较强隐蔽性带来巨大威胁

    

     本案中的造假者通过网络销售假药,有其特殊性。近年来,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办了系列网络制售假药案,其中不乏像卢冲制假售假案等大案要案。此次查处的案件与卢冲等网络售假案件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卢冲等人制售假药一般冒用“首都协和医学研究院”等子虚乌有的单位,使用的药名也是未经注册的,标示的生产企业和文号系假冒,普通群众和监管部门可利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数据库辨别药品真伪。而此次查处的假药仿冒正规药品、标示正规批准文号和生产厂家,执法人员利用相关数据库很难发现漏洞,因此,在日常检查时一般很难发现假药,案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其次,卢冲等人往往利用网络、快递等方式将假药销售给个人,属于点对点销售,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快递记录等线索找到受害者,既可以减少损失,又可以有效锁定证据。而本案则利用网络将假药销售至有资质的批发企业,属于点对面的销售。假药进入批发企业后便披上了合法“外衣”,较容易进入销售终端,并最终被消费者使用。由于消费者从药店购药一般不需要任何手续,因此事后很难与事主联系,一旦药品出现问题,便面临“召回难”的困境。

    

     据刘某交代,他是通过所谓的“医药窜货联盟”联系上卖主的。据了解,该联盟拥有数个QQ群,很多药贩子在群里交流信息、购销药品。由于窜货的商品价格比正规渠道便宜很多,因此,QQ群里的交易活动甚是火爆,但却处于监管盲区。另外,由于刘某经营的药品实行单独核算,公司质管部门对其采购的药品一般不予审核。笔者发现,近年来查处的假药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挂靠人员所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医药公司的管理流程能否将假药拒之门外呢?笔者发现,涉案的两家企业在审核资料时存在明显失职。网络售假者为企业提供了来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出厂检验报告书等资料,其中,营业执照的颁发日期比检查之日晚一个月,出厂检验报告书中标示的报告日期早于受检日期。如此明显的漏洞却被企业质管部门忽视,从而导致假药顺利入库。

    

     将假药拒之门外

    

     此类网络售假案隐蔽性极强,监管部门及从业者都需要思考预防措施,将假药拒之门外,为百姓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药监部门须联合其他部门盯紧源头,严打挂靠经营药品违法行为。据笔者了解,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在规章制度中将质量管理工作放在了重要地位,但实际上,有些企业的质管工作流于形式,例如本案中的两家涉案企业质量管理部长是执业药师,工作人员也是相关专业毕业、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人员,但由于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管理工作,导致工作人员无心本职工作。因此,药品经营企业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药监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应该改善监管方式,加大对监管人员及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笔者参加过数次GSP跟踪检查,发现部分监管人员在检查时注重企业资料是否齐全、仓库是否干净整洁等,却不太重视药品资料检查。因此,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应该抱着找问题的心态深入监管。另外,监管部门还应督促企业领导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如召集企业质量负责人、质管人员开展案例分析,公布典型案例以引起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共同提高质量管理部门的地位。(作者:蔡志江熊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