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4月15日讯 最近,一份名为2010年版济南医生“红黑榜”的帖子成为网友热捧的“看病指南”,网友不遗余力地“抹黑”和“捧红”,希望从中甄别出真正的权威医生。其实,在网络论坛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患者急切地询问着“哪里的医生最权威”。那么,何谓权威医生?患者寻求的究竟是怎样的权威?如何才能走出盲目追捧权威的误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患者就医表现出明显的权威取向
王女士多处关节疼痛,在家附近一所医院就医。医生根据其症状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采用西药治疗一段时间却不见效果。王女士又去看中医,服用40多服中药后,病情反而加重。后来,她几经周折请来一家三甲医院的肾病风湿科教授诊治。教授检查后,仔细观察了她的手指,说:“你不像是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红斑狼疮。”经过化验,这个诊断被证实了。对症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王女士感动地说:“不愧是权威专家,让我不再走弯路了。”
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是很多患者追捧权威医生的重要意图。然而,盲目地寻求权威也让一些患者的求医路更加曲折。
患者李先生慕名从外地赶到天津,专程到天津总医院挂某位专家的号。事不凑巧,这位专家刚好出国了,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为了等专家回来,经济上本就不宽裕的患者不得不在医院附近租房子。最后,专家是看上了,但诊治建议跟当地医生的诊断无异。
不久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教授屈英和牵头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权威取向,多数患者趋向于到大医院找权威医生看病。
屈英和解释说,“医生权威”是指医生所拥有的医学知识、技能和影响力,可分为内在权威和外在权威。内在权威指的是医生的实际医疗水平,外在权威指的是医生的业务职称、学术头衔和行政头衔。调查结果显示,68.3%的患者认为“医生权威”是指医生的实际医疗水平,31.4%的患者认为是指医生的业务职称、学术头衔和行政头衔。
正是看病的权威趋向让半数以上的患者首选去大医院看病。调查结果显示,有57.7%的患者看病时首先去地市级以上的大医院,其中,首先选择去大学附属医院或省级以上医院看病的高达22.5%。调查数据还显示,有58.1%的患者认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是看病选择医院的主要考虑因素,72.4%的患者认为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是选择医生的主要考虑因素。
不知名的小医生也能解决大问题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上海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表示,什么样的医生才叫权威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有些患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一定是某领域的权威。但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院长也好,主任也好,都是因业务好而获得的职务,但不一定是技术水平最好的医生。还有些人追捧教授,但教授是教学职称,课教得好也不代表临床经验和医疗技术就是最好的。”屈英和教授也表示,个别医生存在名与实不符的情况,如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其临床诊疗水平却不一定很高。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郁琦经常接诊到那些冲着“协和”招牌、不惜千辛万苦来看病的患者。“现在,我国的患者寻找权威的途径首先就是网络、书报以及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这些途径都或多或少存在片面性,比如报纸会刊登某医生的个人广告,而不同患者的病情却存在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医疗水平差异巨大,患者不了解情况时,就全靠‘碰运气’。有一位不育症患者求医心切,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听说哪个专家、哪个验方管用就去试,结果反倒耽误了治疗。”郁琦提醒患者,要对所谓权威有一定的分辨力,不要被专家、教授的头衔唬住,也不能病急乱投医。
郁琦说:“追捧权威是国人的一个通病。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只要生病就找最好的医生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找对路了,基层同样有很多能解决问题的好医生。”
2006年春天,张大妈自感胸部闷痛,检查后拿着心电图找值班医生,却被怀疑需做心脏搭桥手术。一家人吓得手足无措,正打算上省城的大医院找专家看,却碰到了一位有经验的王医生。在王医生的细心检查和指导下,张大妈的冠心病明显好转,她逢人就说这位不知名的小医生给她解决了大问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