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乡村医生李春燕:照亮苗乡的月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7日   来源:新华网

     生意社4月7日讯 在极贫村寨贵州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瘦弱、年轻的乡村医生李春燕,独自在山高路陡、交通闭塞的苗族村寨行医11年,为乡亲们担起守护健康的重任,宛若照亮苗乡的月亮。

    

     2000年,22岁的李春燕从卫校毕业,来到了男友孟凡斌的家乡大塘村。“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把巫师请。”这是一个从没有过医生的苗族村寨,谁家有人生病了,要么花两三个小时抬到县城,要么花高价请县里的车拉病人去县城,迷信的就请巫师驱邪。小孩子生病了更是不懂得护理,大塘村婴幼儿死亡率一直比较高。

    

     李春燕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闻名、德高望重的乡村医生,当她要嫁给孟凡斌时,父亲的赠言是:“不管多苦,不管多累,你都不能离开大塘,因为你是大塘唯一的医生。”

    

     孟凡斌则给了李春燕一个承诺:“不管砸锅还是卖铁,都要为你建一个卫生室。”

    

     因为村卫生员没有工资保障,在家人支持下,孟凡斌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2头耕牛,筹资2000元,给李春燕开办了村卫生室,这是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

    

     李春燕当初想以行医赚钱养家糊口和传承父亲的医术,然而事与愿违,卫生室开办后,因为群众经济困难,交不起药费,让她感到了万分无奈和艰难。在不足8平方米的小卫生室里,除了药品和一些简易的设备外,最显眼的就是村民们看病买药欠账的单据。村民看病吃药付不起钱,只好赊欠记账,从5角钱开始,一元、几元、几十元不等。

    

     久而久之,卫生室运转越来越困难。到2004年底,李春燕为全村近7000人次消除疾病,把许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自己却欠下了7000余元的债务,辛苦创办的村卫生室面临倒闭。

    

     可是面对贫穷无助和无处就医的群众,李春燕心底最柔软的神经一次次被触动——作为一名医生,乡亲们的渴望让她无法袖手旁观。

    

     银饰是苗族人祖传的信物,不仅是压箱底的财产,更是一个家族的象征。2003年底,在家里卖掉最后一头牛之后,李春燕流下了眼泪,卖掉了结婚时的银饰。为了支撑卫生室的运转,家人卖粮卖糠,甚至捡破烂,挣到一点点钱就拿去进药,负债为村民看病服务。

    

     尽管如此,当没钱而且还欠老账的群众再找她看病时,她从来都不会拒绝,依然全力以赴、治病救人。

    

     10年前,村民王岁山患上了肠套叠,因为没钱到县级医院看病,找到李春燕,他家离李春燕家有4公里路程。尽管怀有六个月身孕,李春燕依然坚持每天往返四次到他家用药打针。后来,李春燕实在行走不便,才把王岁山接到卫生室治疗。几个月,贫困的王岁山分文未交,可李春燕却一直坚持治疗,直到完全康复。

    

     村民吴老努患有妊高症,在县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康复,欠下几千元的药费,因为实在没钱再交住院费,被迫出院。刚从贵阳参加全省劳模表彰会回来的李春燕,在县医院门口碰巧遇到走投无路的吴老努,二话没说,就掏出刚领到的劳模奖金3000元,替吴老努交了住院费,又把她接到村卫生室继续治疗,直到完全康复才让她回家。

    

     李春燕四处奔波忙于给村民看病,对自己的孩子无暇照顾,小孩子在村子里乱窜,窜到哪里饿了就在哪家吃饭,竟然管伯母叫“妈妈”,见到自己亲生母亲反而感到生疏。

    

     善良、热情、尽责的李春燕,成了大塘村老少的“贴心人”,乡亲们相信她,不管老少生病或妇女生孩子都找她。在李春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塘村原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俗也慢慢得到了转变。

    

     2004年,李春燕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热心人士帮助下,2006年4月,总投资22万余元的大塘村新村卫生室终于竣工。这个使用面积达27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有药房、治疗室、病房、办公室、B超室等。现在,李春燕工作的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共有医务人员4人,每年都有志愿者前来服务。

    

     2007年,从江县开始实施新农合医疗制度,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审批核准大塘村卫生室作为第一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新农合工作。截至2010年底,大塘村卫生室共接诊新农合患者910人,新农合基金补偿支出共计1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