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中医药大力发展的三个重要支点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生意社3月21日讯 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历史悠久、理论完备,理、法、方、药自成一体,能独立地指导临床应用。可在中医理论确立后的二千多年里,除了短时期的星光闪耀,似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乐观的人或许会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发展中医药民间有基础

    

     尽管发展是艰难的,但中医药仍在培养它、孕育它的土壤中坚韧地生长。正是因为它有效、价廉,才能不离不弃地伴随在普通百姓平平常常的生活中。

    

     在广大基层,仍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铁杆”中医们坚守着传统中医这块阵地,使用着简单粗糙的草药,遵循着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或用汤、或用膏、或用丸,或推拿、或针灸。考虑其寒热虚实,谨慎其四气五味,思量其在经、在脏或在腑。诊治疾病时不只单纯着眼于病或证,还针对着得病的人或从饮食或从情志、或从五运六气外界的大环境一并综合考虑治疗。尽管他们的条件很简陋,但他们却保存下来了中医的精髓。

    

     中医药教育改革是根本

    

     中医的根保留着,并根植在广袤的民间,但它的土壤却是十分的贫瘠,生长出来的枝叶还不够粗壮。中医药这株古老的大树如何适应民众与国家对它的期望呢?笔者认为,改革的方案可分以下步骤:

    

     从源头上正本清源

    

     众所周知,中医的经典是整个中医的根本。所以,中医的教育也应从中医经典入手,勿过多地掺杂其它学科,应让精通临床的中医名家来给学生讲授。因为中医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其真正能指导临床,真正带来确切的疗效;同时,又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了抽象和升华,只有对此非常精通的临床名家、大家才能讲授得好。

    

     在中医教学中时刻联系临床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中医。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医,首先学会的是一门养生学科,其次学会的是治病救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中用到中医。小到感冒发烧,大到腹泻、呕吐,或针、或药。只要用之得当,一剂知,二剂愈。

    

     这样学习,一方面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医药的疗效;同时又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比如说,学校就应提供一个有中草药的药房),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一个不能用中医药治疗好自己疾患的医生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

    

     中药现代化是开端

    

     中医药的现代化确实要先从中药的现代化开始。中医的理论很“超前”(姑且这么认为),它与西方医学的结合点——是临床,是病人。无论中、西方医学差别有多大,无论纷争是多么激烈,最后它们的落脚点都是临床。中医绝大多数的治疗方案和手段是中药。所以,应该以中药的研究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但是,目前的中药研究仍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中药研究的唯成分化;二是中药研究的药效评价缺乏针对性;三是中药研究与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的结合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中药研究应紧密结合中医基础和临床的研究人员

    

     中药研究从开始立项、实施到最后总结应一直紧密结合中医基础和临床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的每个环节要定期地开展课题组成员的讨论,汇报最新进展,出现的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等等都需要中医的研究人员参与当中。即使他们无法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是思路的开放,不同学科的碰撞会产生许多灵感和火花。而且,这样也能保证该项研究能始终符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这是大前提,也是基本要求。

    

     中药研究的药效评价应完善

    

     在中药研究的药效评价中,目前已有一些关于“证候”的模型,但这些模型是否能真正反映中医临床的“证候”,还有很多未知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符合中医病因条件的证候模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几个因素复合起来造就的动物模型就看做是符合中医“病证”的模型。要建立可控、可重复的模型,同时尽可能反映中医的病因,这样再进行中药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应粗线条研究中药成分

    

     中药研究目前过度追求组分的提纯和精制,这作为质量控制、定量研究来讲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既然现在大家都在谈中药的作用是多组分和多靶点,而每一味中药都可认为是个复方。那么,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中药的成分研究应以尽可能接近临床使用的粗提物为佳,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分离纯化才有意义。

    

     总之,使用中药,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的是符合中医诊断的患者,所以,其研究也是在这种框架下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能真正走向市场、有生命力的现代中药。

    

     杨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