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临床路径管理台州模式 试水付费机制改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17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生意社3月17日讯 在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推行呈胶着状态时,决策者们似乎更倾向于在医疗管理上突围。

   

  临床路径管理,是指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卫生部于2009年底公布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从2010年起,中国50家医院将推行仿照工业流水线设计的“临床路径管理”,112个病种有了“标准流程图”。

   

  此举的政策目标是,通过规划治疗程序,实现“同病同治”,“统一”医疗费用,挤掉过渡医疗成分。

   

  台州医院正是这一改革举措的先行者。台州医院在2005年开始临床路径管理的探索,在2010年实现了20%的病人进入临床路径管理。

   

  尽管只有20%,但在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眼里,已属不易。

   

    给病人建立诊疗过程的稳定预期

   

    记者:台州医院在临床路径管理方面为什么会选择这模式?

   

  陈海啸:我们开始探索临床路径管理是在2005年,当时我们是从国外学习了这种普遍实施的管理模式。

   

  之所以要引进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看到中国的医院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一个科室十个医生,对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各不一样。但我们发现,在美国,十个医生,即使来自十个不同的学校,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这也就迫使我们要去思考。因为这种在疾病诊疗当中的不一致性,不仅导致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下降,而且使医院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观察也下降了。

   

  记者:但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就医习惯,突然整齐划一了,会不会让患者有些难以接受?

   

  陈海啸:这当然也是改革的难点之一,但我们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病人到医院来治病,是希望医院提供的服务是一致的。即使面对不一样的医生,也能够获得一致的服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病人没有能力判断那些治疗方法的对错,如果有一套标准制度在那里,就帮病人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

   

    记者:医生对此都支持么?

   

  陈海啸:疾病的诊疗很大程度上与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相关,所以疾病诊疗与个人的主观性、积极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以前,医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做,但现在条条框框就多了,医生会觉得工作上的束缚增加了。

   

  当然我们还是会慢慢地达成一种共识。当你在临床面对一个病例的时候,它会看起来比较特别。但当你面对一百个一千个病例的时候,就一定有共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临床路径管理应该考虑的地方,怎么样把该统一的地方给统一起来。

   

    制度实施需要长期积累

   

  记者:有人在研究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时候提出疑问,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医生转嫁责任。会这样么?

   

  陈海啸:我们当然是要有制度标准去规范的。我们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决定哪些病人进入路径,进入路径以后就相当于批量的治疗。不过,人的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一定有相当的病人是不适合用固定的诊疗方法来治疗的。我们也不会强迫,还会告诉病人他的全部诊疗计划。患者如果觉得不合适,也可以选择退出路径。

   

    记者:你所说的标准是什么?

   

  陈海啸:我们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疾病诊疗指南,另一个是卫生部颁布的近200种疾病的诊疗临床路径模式。

   

  记者:这个标准的制定肯定也是有基本原则的,比如是遵循着价格最优原则,或者疗效最优原则。

   

  陈海啸:当然也有。我们首先是保证医疗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怎样让病人花更少的钱,同时也能让医院减少资源的浪费。

   

  我们在平均费用和住院日方面有相关统计数字。在费用方面,相比2005年至少降低10%,住院日则从5年前13天降到9天。当然其它未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会有些特殊情况,所以这只是参考,不能作为单一指标。

   

  记者:如果推行临床路径改革的话,是不是还需要在其它制度给予配合?

   

  陈海啸:医改是一种区域卫生改革,还涉及到医生行为习惯、病人求医习惯、当地文化、支付方式和药品供应等等诸多方面,不是单单医院一个层面。

   

  美国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时候,相应的在医保方面就实施的是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院能尽量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不过,我们医院目前还没有与医保实现对接。

   

  我觉得任何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得有人先去做,这样才能获得经验。比如付费机制改革,也得先有一定的数据积累,政府才能划定一个标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就是在为将来实行付费机制改革打基础。(刘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