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对公立医院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异同的探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2月24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生意社2月24日讯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也是难点:既关系到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能否解决。公立医院的改革究竟如何改,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热点;公立医院改革能否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也是社会争论的焦点。

   

  本文作者对公立医院改革与国企改革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以往的“大锅饭”机制和管办分开的难度大等皆为共同之处,而行业特点则是两者的主要不同点。作者认为,虽然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但只要针对行业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措施,其特殊困难可迎刃而解。因此,公立医院改革完全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其观点虽为一家之言,但可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

   

  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能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其实,只需比较两者改革的异同,答案也就出来了。笔者认为,当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如今的公立医院改革,尽管两者有个别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相同之处。

   

    “大锅饭”的无奈

   

  无论是当年的国有企业还是如今的公立医院,都有一个无可争辩和众所周知的弊端:“大锅饭”机制。“大锅饭”机制导致以下两种不良后果:

   

  一是导致公共资源大量浪费和流失。当年在一些国有服务性企业,虽然政府通过思想教育、服务质量检查评比、评劳模等方式,试图鼓励企业领导和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结果是:一些卖百货的,不仅自己买紧俏商品不受限制,而且还用紧俏商品为个人拉关系;一些卖肉的,不仅自己买肉不用票,而且吃肉不用花钱……而那些无权又无关系的普通群众,只能排长队买东西,所有紧俏商品都只能凭票限量购买。上述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从普通职工到企业领导都觉得,国有企业就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

   

  如今的公立医院更是如此。虽然政府同样通过道德教育、绩效考核、职务和职称提升,甚至党纪、政纪和法律等种种手段,试图鼓励和促使医院领导和职工“以病人为中心”,但结果是:一些采购药品及设备者会利用手中的采购权拿回扣,一些开药者会利用手中的处方权拿“开单提成”,一些拿手术刀者会利用自己的手术权获得患者红包和厂家材料回扣等。那些有权和与医院有特殊关系的特殊人群更是看病不用排长队,且少花钱。一些公立医院的药品、器械、材料回扣加之特殊人群的“免费午餐”成本,则转嫁给了无权、无关系的普通群众。他们不仅看病排长队,还得承受滥开药、滥检查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和因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给身体带来的巨大伤害。上述现象在公立医院比较普遍。同样的,对这些现象许多医院的领导既管不了,也不会太认真去管。原因是他们比普通职工手中握有更多的权力,也能通过更多的方式吃到更多的“唐僧肉”,所以对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动力有限,因此医院内部管理的效果也极其有限。

   

  2010年10月,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约44%的网民认为虽有医疗保障,但个人支付水平依旧较高,32.74%的人认为新医改并没有使医疗费用发生改变,只有23%的人认为新医改使医疗费用有所下降”。国家为医改三年新增投资8500亿元巨资,目前时间和资金投入均已过半,为何仍是这种结果?其实原因很简单:改革并未到位,极少数特殊人群的利益并未被彻底打破,资源浪费和流失的“黑洞”尚未封紧, 因此很难让普通百姓感受到政府巨额投资的阳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