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市场恢复强劲 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重返快车道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2月22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生意社2月22日讯 西药类产品是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的主力产品,进出口额占全部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的60.42%。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改变了2009年的徘徊局面,进出口总额达363.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45%。难得的是,进出口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进出口量同比增长11.5%,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2.52%。这说明西药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已明显恢复,持续高速发展可期。在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中,出口是大头,出口额比重达65.79%,进口额比重为34.21%,贸易顺差为114.9亿美元。

   

    2010年西药类产品出口:

   

    金额大涨,市场回暖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一改2009年下降5.55%的颓势,实现出口额23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17%,重新恢复了高增长态势。

   

    市场恢复强劲

   

    出口量价齐升

   

  在经历了2009年的低迷后,2010年国际西药类产品市场强劲恢复,我国西药类产品的出口也持续向好,原料药和西成药出口量价齐升,生化药则量跌价升。从出口额看,生化药出口21.33亿美元,增幅最大,达47.86%;西成药出口14.97亿美元,增幅为31.19%;原料药出口203亿美元,增幅为26.19%。其中,生化药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出口价格的大幅上涨上,其出口量虽然下降了63.33%,但由于出口均价上涨303%,拉动出口额同比大幅上涨。而西成药和原料药的增长则主要体现在出口量的增长上,其出口均价涨幅均在5%以下。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反映出国际需求在稳定增长,尤其是2009年出口量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在2009年的高基数上又实现了出口量的大幅增长,更显示出我国产品的良好竞争性和国际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潜力。

   

    主流市场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市场回暖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共出口到193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然是出口的主要市场,比重达86.78%。我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增长均超过26%,亚洲增长28.17%,欧洲增长29.8%,北美洲增长26.11%。相对于2009年三大市场的负增长,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主流市场明显恢复,且亚洲和北美洲市场均量价齐升。对欧洲市场虽然出口数量下降9%,但出口均价大幅上涨43%,整体仍有较大增长。对三大市场的出口额所占比重与2009年相比,亚洲上升0.36%,欧洲微升0.13%,北美洲下降0.39%,变化幅度很小,可见,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主流市场结构比较稳定。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国分别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荷兰、巴西、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主要出口发达国家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对印度和巴西的出口额增长超过30%,反映出新兴市场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从出口量来看,在前十大出口目的国中,80%的国家增幅超过24%,其中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超过40%,只有法国有7.42%的下降。出口均价则涨跌各半,对法国、印度和韩国的出口均价上涨幅度超过16%,其中法国上升幅度最大,达77.57%,对西班牙、意大利的出口均价下降幅度则超过10%。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医药市场明显回暖并快速恢复,但主要市场的价格竞争依然激烈。

   

    大宗商品数量增长强劲

   

    价格不容乐观

   

  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品种为283个海关编码商品,其中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上涨的品种占79%,总体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就出口额排名前20位的大宗品种看,100%品种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增长。在出口量上,50%的品种涨幅超过30%,"其他氨基酸"出口量增幅达54.46%;在出口额上,40%的品种涨幅超过30%,"芳香醚及其卤化、磺化、硝化或亚硝化衍生物"涨幅最大,高达82.45%,"肝素及其盐"、"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他氨基酸"出口额增幅也超过55%。这反映了我国西药类大宗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势头强劲,国际市场份额仍在稳定增长,西药类大宗商品出口潜力仍然很大。但从出口价格来看,名列前20位的产品中,50%的产品出口均价下降,"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出口均价下降达31.36%,"未列名结构上含有一个非稠合吡啶环的化合物"出口均价下降幅度也超过15%,反映出西药类大宗产品的出口价格并不乐观,不少产品的市场维护和增长是以牺牲价格来实现的。价格的激烈竞争有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国内产能过剩、相互低价竞争的结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很难改变这种混乱的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