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月25日讯 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国人"一年人均输液8瓶"的统计数字一出,举国哗然。曾几何时,输液似乎已取代了打针、吃药,成了治疗的代名词。
眼下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记者在儿童医院看到,抱着孩子排队输液的家长组成了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长龙,而这样的情景在本市各大医院都可以看见。有的医院输液室挤不下,允许家长举着输液瓶带孩子找地方,于是楼道里、候诊椅上、甚至自家车里都成了输液地点,看到这种情景,就不难理解"全民输液"的景象了,中国人对于输液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
记者走访了患者、医院,并对药品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全民输液"的背后,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被人们认为"见效快,疗效好"的输液就是一块圈内人抢夺的利益蛋糕,药商、药厂、医院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最终导致生产畸形膨胀,竞争手段花样翻新。为了这条利益链,人们不断被强化对输液的迷信观念,有人甚至到了"你不输液我就跟你急"的地步,于是刺激了新一轮的生产和推销,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使利益链上的相关环节均获益,但危害的却是这个民族,尤其是下一代的健康。
治个感冒花1812元 必须输液才能好?
看病贵一直是民生之苦,"看个感冒也得花个千儿八百的"抱怨声比比皆是。记者了解了一些病患的经历,发现看病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是花在输液上。其中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一位患者治疗感冒花了1812元。这位患者自称因感冒发烧在本市一家三甲医院就诊,当时一位女大夫先得知他是公费后,为他做了一系列检查,随后建议开三天青霉素输液,又开了一点药。
但令患者大吃一惊的是交费结账高达1812元,其中仅输液就1300多元,而且输的是一种他从来没听说过的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8支一共1374.48元。他问药房工作人员:"医生不是说开青霉素吗?"该工作人员称:"这叫类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一种。"并表示这种药比普通青霉素疗效好,当然价格也贵一些,"难道就因为我说是公费,就输这么贵的药治感冒,这不是大炮打蚊子吗?"
多位患者的就诊经历显示,最常见的病诸如感冒、气管炎、拉肚子等,医院的治疗方法就是输液,而且主要是输抗生素类药物,少则三天,多则六天,其花费从300多元到八九百元不等。
很多患者都心里起疑:"我的病是不是必须输液才能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刘又宁的回答是令很多人震惊的"常识"——感冒可以不治自愈。他指出,治疗感冒最好的药就是"多喝水、多休息",还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和合适的湿度"。在很多国家,医生不会给感冒患者开药,尤其是抗生素。但一些医疗机构不但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
能开输液不开口服 医生收入一半靠药
记者了解到,门诊输液主要为抗生素,业内据说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行规"——住院病人"每人1瓶",急诊病人"先来1瓶再说"。而随着新药越来越多,输液所用抗生素的级别和价格也水涨船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患者进医院,其实是不需要输液的,过度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从药品的收入里获得,而医生收入的50%要从药品里获得,所以开大处方、输液,实际上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造成的。
为什么医生对输抗生素如此"厚爱"?记者从一名医药代表的口中了解到,行业内有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抗生素是当前医药市场的"暴利之最",通常利润率为20倍,而医生从抗生素中拿到的回扣点数也是最多的。
"抗生素的回扣一般都高于30%,个别低于30%的抗生素,如果加上学术交流、旅游、出国考察等因素则远远高于30%;有些医生拿回扣的数目惊人,一些重点科室的重点医生每月仅拿药品回扣就超过万元......当然,上述费用最终都得由患者'埋单'。"
而且,同一种抗生素药物,输液往往比口服药贵出几十倍,这意味着更高的回扣数字。一位曾经因肠炎就诊的患者告诉记者,当时医生给他开的是左氟沙星输液针剂,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下来需要近400元,而一盒口服左氟沙星药片,价格是12元,可以吃3天。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
推抗生素的医药代表 都是业内"牛人" 正是这样一条"利益链"的存在,抗生素撑起医院与某些医生、销售人员的腰包,使医院、医生和供货商都患了对抗生素的"依赖症"。
这名医药代表在业内混了五六年,自诩深知其中门道,她告诉记者,由于各医院抗生素的用量非常大,竞争也最激烈,所以,销售代表没有超强本事是做不开的,在医药销售这一行,能做抗生素的人都是"牛人",是顶级的销售代表。如果能把一种抗生素推进一家医院,就意味着这个医药代表不愁饭吃了。
另一种顶级销售代表就是做大输液的。何谓大输液?就是给凡是来到医院的病人都能补液的药品。这些液体针剂单支的价格很低,但这些药品用量非常大,可以薄利多销。
"只有一种药品是销售代表、中间商最愿意做的,那就是中国医院大量使用的抗生素。在这种药品上,厂家和中间商的利润百分比是不会变的。变的是医生回扣这一块。最少也要给到零售价格的30%,你这个抗生素才有可能经过医生的笔出现在处方纸上。一般一种抗生素只要能进一家三甲医院,一个月最少也能卖个3000盒,那么这个销售代表一个月也能赚3000元。"相比于抗生素,其他药品的利润远远不及,"现在20元以下的非抗生素类口服药基本已经没有医药代表在做了,因为根本赚不到糊口的钱。"
据业内人士披露,抗生素大多售价较高,但成本十分低廉,单价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药品成本往往只有几元钱。近几年,国际抗生素原料市场价格也不断下降,欧洲最近抽样调查的100种发酵抗生素与合成抗生素中,95种的价格均比1995年下降2/3到4/5。而在我国,抗生素药品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我国抗生素药品价高主要是其药品回扣、返利等非成本因素带来的。"正是老百姓看病花的"冤枉钱"支撑起了抗生素巨大的利润空间。
小胶囊做成大输液 6000药企无序竞争
低廉成本和巨大利润,这种难以抵挡的诱惑使几乎所有药企一拥而上,纷纷投产抗生素。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6000多家药企中绝大部分都生产抗生素,而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抗生素大多是重复生产的"仿制药",如"阿莫西林",国内的生产企业就几百家,"先锋"的生产企业也有200多家。这直接导致药品流通渠道混乱和竞争无序。这种竞争无疑加剧了愈演愈烈的回扣风,甚至还出现了更恶劣的情况,某些用于大输液的抗生素造成大量的不良病例,例如"欣弗"事件,输液导致了死亡率很高的假膜性肠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介绍说,现在的情况是药厂与医院之间互相影响,互成因果。医院来一个病人,医生就给他输抗生素,药厂有销路,管他安全不安全,就上马生产。
"本来生产一个片剂或一个小胶囊就够了,现在非要把它做成注射剂,做成注射剂还不够,还要把它做成静脉输液,在这方面,'欣弗'是最典型的,口服的克林霉素有,肌肉注射的克林霉素有,供静脉注射的克林霉素也有,还有直接静脉注射的大输液。结果出现事故的就是这种大输液,它的生产条件、使用条件、使用对象,其要求都比前几种要高很多。如果不是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就不会去把克林霉素做成这种直接静脉输液的大输液。分的品种越多,附加值就越大。"
虽然专家一直在呼吁,尽量不要生产抗菌药的输液型制剂,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在利润诱惑下继续生产。据了解,我国现有大输液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100亿瓶,而市场需求约为40亿瓶,供是需的2.5倍,竞争已呈白热化。
就这样,从医院到医生,到医药代表、药商和药厂,一个吊瓶的利益被层层瓜分,吊瓶于是越来越多,最后医院里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吊瓶森林",人们也被不断强化着一个伪科学概念——只有输抗生素才能治好病。它导致的后果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张鹏)
不敢不输液?
"吊瓶大国",最近,我们又多了这么一个新称谓。2009年,全国人均输液8瓶的数字令人震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输液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泛滥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改善。
我们为什么爱输液?虽然每一次把针头扎进血管的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从人们形形色色的答案中,新闻观点读出了一个"怕"字:我们不敢不输液。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