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廉价经典药价格数十年不调整 好药消失怪体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25日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生意社1月25日讯 随着《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的实施,上海将通过恢复生产销售廉价经典药,缓解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寒冬里的这样一则消息颇让人温暖。

   

  廉价经典药紧缺是一个老问题,也不止上海一地为然。近年来,几乎每年人大政协会上,都有代表和委员呼吁,让廉价经典药焕发生命力,重新走进公众的生活。然而,那些便宜又好用的老药却似乎只能存在于父辈的记忆中。数据反映,全国12个城市的42家三甲医院内,短缺药品的数量高达342种,所短缺者,正是一些价廉物美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和罕见病的药品。一些急救类廉价药的紧缺更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个六岁的儿童急等复方新诺明救命,医院和患者家属四处寻找,也买不到这种每支售价2元的特效药,最后还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才解了燃眉之急。类似悲情的故事近年来虽多次上演,却依然未能出现转机。而医院指责厂家嫌利润薄不愿生产,厂家则抱怨医院嫌价格低不愿使用,仿佛谁都很无辜。

   

  平心而论,厂家和医院固然不能说“无辜”,但也不该成为千夫所指。经典药廉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廉价到了厂家和医院无钱可赚的地步,那么离其从市场中隐退之期也就不远了。显然,要让廉价经典药重生,有两条至关重要:一是改革畸形的定价机制,不宜让廉价经典药的成本和售价、价值和价格严重倒挂。药品定价有一个怪象,一些药品仅调整一两个无关紧要的成分,甚至改个剂型换下包装就能以新药名义申报高价,而一些廉价经典药的核准价格却数十年不能调整,又怎能怪厂家放弃生产呢?二是要保证进入使用环节的渠道畅通,而畅通的唯一办法,还是要给予适当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在廉价经典药短缺的问题上,一味出于道德高压,批评厂家和医院不够“急公好义”显然无济于事,即使是貌似有力的行政干预,也往往只能取得一时之效。正如药品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所说,“这些药能否服务于民的关键在于‘医院用不用’、‘医生开不开’”。而众所周知,医生开什么药才算合适,事实上是很难监管的。

   

  比较起来,现在上海借《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的实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试图恢复生产和销售廉价经典药的办法可谓抓住了牛鼻子。社区服务中心的庞大网络,是生产廉价药厂家的市场基础,而尽管没有加成费用,以“零差率”的形式销售药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并非无利可图,因为政府对零差率销售的药品会给予价格补贴。

   

  从情理上讲,廉价经典药既能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能为各大医院所接纳。如果政府财力允许就此像对社区服务中心一样给予补贴,对公立医院扶持的力度加大,各大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增强,这样的前景是完全可以期待的。(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