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2月27日讯 随着2010年岁末临近,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已经接近尾声。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医药行业以保证人民用药安全为己任,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用药需求的同时,不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在新医改、全民医保、发展社区医疗等政策的引导下,医药市场快速发展,全民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大幅上升。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第三大医药新兴市场。
产值利润双增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得到全面夯实,生产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共有7346家药品生产企业,135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可生产化学药品制剂60个剂型、4500余个品种,制剂产能居世界前列;生产各类生物制品300多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余种;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等47个大类3000多种医疗器械产品。
来自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测算数字显示,2006~2010年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利润增长近3倍,产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却在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利润1061亿元人民币,出口交货值达1050万美元,医药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开始全面实行GMP认证,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7346家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GMP实施后,我国医药行业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具备了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的条件,也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提高,百强企业的产能集中度从不足40%上升到42%,出现了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
市场快速扩容
受“治理商业贿赂”和打击“药价虚高”等政策的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在2006年曾出现短暂的低谷;2008年后,在新医改政策发布和国家持续推进全民医保、“新农合”广覆盖的大环境下,基层医药市场的需求得到迅速释放,医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医药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到2010年,据IMS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医药市场。全球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我国。同时,在我国基层市场份额快速上升的情况下,以法国赛诺菲、瑞士诺华、美国默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仿制药和OTC市场,并向基层市场渗透。
“十一五”之前,我国是一个以销售仿制药为主的国家,随着“十一五”我国全面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购买力,世界上最新研发的药品在我国开始同步上市,比如治疗直肠癌的新药阿瓦斯汀和抗肿瘤药易瑞沙。
新医改后,随着基层市场支付能力的提高,用药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之间的用药差距明显缩小,全民用药水平大幅提高。以大输液为例,原来塑瓶、软带包装输液多用在城市医院,现在在县乡以下的医疗机构使用也非常普遍。
创新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医药行业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其标志之一是产品创新能力增强,涌现出一批出口欧、美、日高端市场的产品。
众所周知,欧、美、日是全球主要医药市场,三者的市场份额占全球医药市场的80%以上,且对进口产品质量标准很高。“十一五”之前,尽管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在数量和金额上处于全球贸易前列,但是医药产品主要销往非洲、东南亚等非主流市场,出口产品集中在原料、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制剂出口非常少。
2008年,美国FDA在中国和印度分别设立办公室,专门集中审核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医药产品注册申报。据相关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21家企业的制剂产品通过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注册认证,多条生产线符合cGMP的要求。同时,我国出口的制剂产品打破了先固体制剂出口、后无菌粉针制剂出口的难易顺序。我国第一个大批量出口美国的产品是深圳立健公司的无菌粉针制剂,目前该公司年出口额已经达到700多万美元。
除了深圳立健公司,浙江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京新药业、东阳光药业、上海复星等企业在“十一五”期间也都拥有或扩大了高端市场的注册认证产品,形成了耀眼的高端产品企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列入国家“863”、“973”计划的医药研究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到“十二五”,我国将有2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落地开花。“十一五”在医药创新研发的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加速度的作用。业内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创新研发之所以取得突破,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将创新研发提高到战略高度,各种组织机构健全,资金充裕,扶持力度很大;另一方面是我国医药企业快速成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增强,全行业形成了创新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我国在研发人才和临床研究上独具优势。
每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制药原料/中间体中国展”的展位非常紧俏,参展商要提前一年预订才能抢到展位。这是因为,“世界制药原料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药买家的共识。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接近189.5亿美元,2010年前十个月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21亿美元,全年出口预计超过38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不仅在数量、金额上大幅上升,在一些大宗原料品种上还处于全球领导者地位。维生素C、维生素E、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和糖精钠等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5%、44%、40%、60%和90%。这些产品的中国报价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晴雨表”。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结构在“十一五”期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口产品逐渐向下游延伸。“十一五”之前,我国青霉素类产品的出口主要以青霉素盐为主,在中间体制造技术上还存在瓶颈,一些中间体依赖进口。“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目前青霉素系列中间体不仅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还成为全球市场主要的供应商,出口产品还在不断向下游延伸。
2010年7月1日,《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为达到环保“双控”目标,“十一五”期间,医药行业通过多项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实现了环保升级。以华北制药、新华制药、东北制药总厂、哈药集团、鲁抗医药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入手,在资金、人力、技术上进行环保投入。如鲁抗医药集团率先引进美国的CASS技术处理废水;东北制药总厂应用活性炭纤维膜回收含甲苯/甲醇的废水、用渗透汽化装备回收低浓度异丙醇等有机溶媒;华北制药集团应用荷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技术和意大利多效蒸馏技术处理高盐废水;江苏福昌科技公司采用免燃料型焚炉技术处理高热值高盐废液等;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原来在生产工艺中采用二氧化锰,产生很多废渣,污染严重,通过技术攻关,该厂用催化剂代替二氧化锰,从而实现了维生素E生产全球成本最低、质量最好,在全球VE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
在环保升级的同时,按照国家产业布局的要求,医药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还开始了大规模的梯度转移,使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截至目前,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医药产业集群以外,形成了内蒙古、宁夏、河南、山东等新兴的医药产业集群。(记者 方剑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